读书人最大的陷阱


老喻在年前的一篇公号文章里说过一句话:读书人最大的陷阱是,混淆了“认知半径”和“能力半径”,所以光说不练,沉溺于那些“关你P事”的知识集邮,用“认知幻觉”替代行动。

现在想想何止是读书人呢,读书人至少还有认知半径,在逻辑世界里自圆其说, 这个“逻辑”至少为真;而我们大部分人只是在幻想里实现自己的梦想罢了,甚至连第一小步都跨不出,跨出去受了点伤害也就缩手缩脚退回原地不敢动弹。在认知层面上,邓宁—克鲁格效应说的再明白不过,只是如果我们自认为绝不会是愚蠢的那类人,大概率也是过于愚蠢的表现罢了。

当然,聪明不聪明,逻辑自洽不自洽,都是有一定标准的,但是标准谁说了算可是一点没谱。你说真知灼见吧,谁也都能谈上几句,意见也可以提几点,有时候你都会恍惚他提的这些意见不就是说的他身上的问题吗?他怎么还好意思说别人呢?你自忖没用,问题在于这只是你的想法,在他的世界里问题就是在别人身上的,而反过来说你的自忖是否是真正的情况也难以判断,可能别人看来你就是问题来源呢,苏格拉底倒是挺有先见之明,提了个标准无人可以反驳:我离开后,自己盘算着:“我是智过此人。我与他皆一无所知,可是他以不知为知,我以不知为不知。我想,就在这细节上,我确实比他聪明:我不以所不知为知。”

只是苏格拉底这个标准适合自我反思,如果上升到评比是否聪明的标准则有点过于自我吹擂,不以不知为不知这句话谁不会说呢,尤其是当着众人谦虚一把,台上自谦,台下仍旧傲慢。尤其是现在终生学习社会鼓吹正酣,承认自己无知反倒是一种自我夸赞了。所以呀,话语的价值几乎是没有的,现在逐渐修炼到听任何人的话,哪怕是大牛、老板,说什么再打动人也要留个心眼,看他之前做过什么,后面有什么动作,不然都是话语都是扯淡的,漂亮话确实不是人人都会说的,但漂亮话也不是都有价值的,可以说漂亮话除去说服人和现场效果、给人的印象,在行动层,不应该被确认为有价值。

最近在外面吃饭的时候经常观察街边门店,满街都是店铺,这些生意人靠着自己和门店生活,跟我们这些上班族的差异在哪里?抛开认知层,我们需要向那些小生意人取经学习,卖早餐的、开小店的,他们每天都在行动,每天收到反馈,而市场是最真实的,好有经济回报,不好直接关店倒闭,容不得半点糊弄。市场不会管你多么懒惰、多么勤奋、给出多少理由,市场直接告诉你结果,不附带任何解释,也不需要解释。

市场还是绝对公平的,不需要任何中间产物,不需要任何主客观理由,好坏的结果摆在那,不服不行。从这一点上彼得蒂尔说失败没什么价值,诚然佩服大牛。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人最大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