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闲"人--《记承天寺夜游》

辩"闲"人--《记承天寺夜游》

范1:我认为"闲"是悠闲的意思,因为作者都快睡了,却在大半夜的时候还去找张怀民,无所事事,看起来没有什么烦恼。

范2:我不赞成你的观点。文章中哪里写道他无所事事?你为什么断定他没有什么烦恼呢?

范1:从文章中的"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中的"欣然"一词就可以体现,都已经是月色入户的半夜了,他还去夜游,如果他不是因为悠闲怎么可能不睡觉还出去散步呢?

范2:请你看文中的"月色入户",如果一个睡意正浓的人想要睡觉应该是不会看到月光这类东西的,但作者却注意到了,说明他不是不想睡而是睡不着,由此可见作者是有烦恼的,同时从欣然一词中可以体现出作者的喜悦,有种乐在其中的感觉。所以我认为这里的"闲"应是清闲。     

范1:我觉得你还是不能说服我。作者为什么会睡不着呢?

范2:因为作者在元丰二年时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那时的朝廷中正动荡不安,分为保守派和变法派,其中一派是以苏东坡为首的,另一派是以宰相王安石为首的。两方处于一个对峙阶段,所以新党就从他的文中挑刺,以"莫须有"的罪名想将她逐出朝廷之中以防后患。其实我觉得作者的心底还是特别想为朝廷、百姓效力的,会睡不着觉兴许是因为自己的才华没有得到施展。

范1:可从"欣然起行"的"欣然"一词中恰好可以体现作者的喜悦,何来的烦恼一说呢?这些论据有点少了。

范2:那你再往后看,当作者玩意正浓时却"念无与为乐者"这就是作者的烦恼,此句恰与"欣然"一词形成鲜明对比,恰好可以体现出作者的失落。     

范1:你说的有点道理。但苏轼为何不是白天,不是中午,偏偏是半夜去找张怀民呢?都已经月色入户了,当然是"无与为乐者"了。这么一说我倒是觉得作者夜游承天寺是为了赏月景了,好像更能体现出作者的无所事事了。

范2:我要反驳你,从文末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看出作者夜游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为了看夜景,还是作者自乌台诗案后就保持着清闲的状态,无人打扰,这才能与张怀民月下漫步。

范1:作者在文末提到"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为什么偏偏要去找张怀民而不是其他人?

范2:因为张怀民是作者的朋友,当时也是受到了牵连被贬黄州,所以他们应该是有一种患难与共的友谊吧。而且根据前文即便"月色入户"(时间很晚)但"怀民亦未寝"(体现出苏轼与张怀民非常有默契),所以"与苏轼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是不二人选。

范1:既然如此,若不是为了看景,作者为何又花那么多笔墨写景呢?我觉得此处体现的还是作者的悠闲。 

范2:我认为全文主要是叙事的,以月亮为线索,但不是主写月亮的。 

范1:如果不是主写月亮,那为什么前前后后提到了这么多次? 

范2: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写到了"月色入户",这样作者才能"念无与为乐者",并引出下文去找张怀民的事。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是写月光之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的清闲,以美景来衬托自己的一种心境,以此为乐。 

范1:那你在此处分析的岂不是与后文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相矛盾吗?竟然是美景,那为何作者又要特地写这两句看起来不怎么舒服的话呢?

范2:我觉得不矛盾啊。因为在"庭下如积水空明⋯⋯"那句话中作者的心境本来就是极为复杂的,自然感慨万千。再说了在结尾抒发一下情感也是很正常的。

范1:那你请看文末,这里有一个语气词"耳"字,相当于"罢了"的意思,说明作者在此处其实是在自嘲,若是自嘲的话难道不正说明了他的无所事事,他的悠闲吗?哪有人会自嘲自己的清闲啊!

范2:(愣了半天)根据作者的生平,他是一个百折不挠的乐天派。如果他是抒发负面内容的话,恐怕他就不是那个"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的苏东坡了,他既受的起皇帝的褒奖,也扛的住以王安石、章慞等小人的诬蔑。所以我断定此处是清闲。

范1:在论据处我同意你的观点。但关于论点,我想最后问一句"悠闲"和"清闲"究竟有什么区别?

范2: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咬文嚼字吧。"悠闲"的话,就是那种无忧无虑,没有烦恼的。"清闲",主要是无人打扰,处于某一个环境之内以此为乐的一种心境。你可以将这两个词分别带入文末的那句话中体会一下感受。

范1:这下我完全赞同了。把"清闲"带进去,突然间感觉整个文章的情感就得到了一个升华,读出了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操的感觉,但如果是"悠闲"的话,全然就是在作者在自讽,落到了一个"悲"字上,与前文中的那些美景不相符,可以说是完全打破了美感。作者作为"全天下读书人的偶像",被新党妒忌才华的文坛领袖,令边境那些蛮横匈奴闻风丧胆的辩论家,果然在咬文嚼字上非常讲究!

你可能感兴趣的:(辩"闲"人--《记承天寺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