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觉三夏尽,时序已新秋

午后,书房闲坐,感觉读书比较困难,酷热难耐,全身是汗,但稍过了一会儿,打开窗户,竟然阵阵凉风习习,将暑气尽皆吹散,精神不觉为之一振。查了一下日历,原来今日14时54分,是立秋,啊,原来秋天已经到了。

赖葡萄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气,标志着秋天的到来。

俗话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意思是,如果立秋时间在上午,则天气凉爽;立秋时间在下午以后,就还要热上一阵。今年应该属于“晚立秋”了。

因为我的生日就在秋天,因此,我对秋天的好感由来已久。

今天,就聊聊与“秋”有关的话题。

秋之语

初中课本上,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的《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把各地的物候现象形象的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那么,秋天的语言是怎样的呢?

秋天,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之意。

秋天,在北温带,最有代表性的语言就是凉风、霜露和寒蝉了。

其实,秋天分为三候:

初候,凉风至。《周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温变而凉气始肃。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后,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蝉鸣。寒蝉,《尔雅》曰寒蛰蝉,小而青紫者。

虽有俗语说:立了秋,把扇丢。不过, “立秋”节气虽已到,但并不代表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中医学把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也因此千差万别,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八月中旬入秋,北京九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秋天从九月中旬开始,十月初秋风吹至湖南衡阳一线,十一月上中旬,秋的讯息才到达雷州半岛,而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县时,已快到新年元旦了。

秋之俗

关于秋天的习俗,时代不同,地区不同,虽千差万别,却彰显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在宋代,立秋这天,皇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人到夏天,缺乏胃口,饭食清淡,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就想补偿夏天的损失。办法就是“贴秋膘”,首选吃肉,以肉贴膘。

天津等地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立秋之夜,江苏盐城北部地区有“摸秋”的习俗。秋天是成熟的季节,各种瓜果在田野里飘香,早诱得人垂涎三尺,大家早巴望摸秋时好好过一把瘾。许多人家都要留上一些成熟的瓜果在地里供人摸秋。

这天夜晚,当地的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

此俗相传始于元代。相传元末,淮河流域出现了一支农民起义军,参加起义队伍的将士都是农民出身,他们饱受元军的兵灾之苦,对兵扰深恶痛绝。这支队伍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一天,这支起义军转移到淮河岸边,深夜不便打扰百姓,便露天宿营。少数战士饥饿难忍,在田间摘了一些瓜果充饥。此事被主帅发觉,准备将那几个战士治罪。村民们得知后,纷纷向主帅求情。为发开脱战士的过错,有一老者随口说道:“八月摸秋不为偷。”那几个战士因此话而获赦免。那天正好是立秋节,从此留下了“摸秋”的习俗。

秋之味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在我国古典诗词中,秋给人的感觉深沉而丰富的,有人认为秋天是萧索悲凉的,有人却认为是慷慨豪迈的。

战国时期,大诗人宋玉在《九辩》中吟诵:“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天的气氛让人感觉悲凉,萧瑟的秋风所过之处将草木不停摇落又逐渐衰败凋零。

大唐时期,深秋时节,诗仙李白登临宣城谢脁北楼,诗兴大发: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尽情抒发抑郁和感伤之情,给人以落寞惆怅之感。

秋天来临的时候,人们大多会有悲凉孤独的感觉。可唐代诗豪刘禹锡却说:自古逢秋皆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他直抒胸臆,秋天要比春天好!晴朗的日子里,一只白鹤翻振着翅膀,奋力地推开身边的云朵,向天空深处飞去。这景象便把我高昂的诗情引领到九霄云外去了。

慷慨的情怀,激越的情感,神清气顺,让我们强烈的感受到秋天那特有的韵味。

关于秋天的话题,总也说不完。不过近来,由于疫情原因,无法远足秋游,期待能够尽快驱赶瘟神。

等到天渐凉,约几好友做寻秋之行,品绿茶、登寒山、览红叶,沐秋风,观秋雨,静听冷雨芭蕉,细赏湖石虫鸣。

相信愿望定会实现。

野雏菊

你可能感兴趣的:(未觉三夏尽,时序已新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