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呀,我是沐沐~
好久不见,最近大家都有好好读书吗?
好书实在太多了,一天不读书,心中都觉得空落落的,我们也在积极探索更好的方式跟大家分享更多好书。
前几天朋友圈里出现了这么一条动态,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
这本书我之前确实没听说过,不过朋友的话却成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当天就迅速查阅了好多家图书馆疯狂找书,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这到底是何方神书?能让一些人看“抑郁”?
今日分享:《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推荐指数:⭐⭐⭐(3/5)
适合人群:轻度抑郁的人、心理学入门人士、想要提高情商的人
心理医生的存在真的有必要吗?
对于没有患过抑郁症的大多数人来说,心理医生的必要性还真会画一个大大的问号。
小时候,哪听过什么抑郁?心情不好就是心情不好,想太多就是想太多,而如今抑郁仿佛“遍地走”,甚至成为背锅侠,一言不合就抑郁,医生开的“抑郁证明”甚至都逐渐没有说服力。
更有一些年长的前辈觉得所谓心理医生就是陪人聊天的职业,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收费还很高。
说到底,这其实是大家对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开始重视但又未足够重视导致的。
从前我们并未把“抑郁”视为一种“病”,所以也没有“心理医生”,而现在我们虽然知道了“抑郁”是一种“病”,但却觉得它们并没有那么严重,对应的咨询师们“治愈”的效能也被忽视了。
“开始重视”体现在大众开始谅解和包容抑郁症人群,但一些灰色网红和不法分子却开始利用这一点,疯狂渲染抑郁来诡辩自己的不正常、不道德行为,这让真正抑郁的人群更难获得帮助。
“不够重视”体现在人们在开始感到抑郁的时候很少会主动寻求治疗,很容易“讳疾忌医”,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正常人,认为“挨过这段时间就好了”。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苍鹭扮演了心理医生这一角色,从它的言语和表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心理医生的作用和职责到底是什么。
苍鹭说,咨询师和老师不同的一个地方是,老师用讲解模式,而咨询师用倾听模式,然而很多情况下由于病人自身很难深入了解自己的病情,咨询师就会切换成老师模式。
换句话说,咨询师亦师亦友,他会用专业知识帮助病人找到“病源”、“病根”,并指导病人得到“治愈”。
虽说心理学是脑神经相关学科,但普通人却更多地将它理解成与“心”有关。试问当你心中破了一个洞,协助你、帮你补好复原的心理医生到底重不重要呢?
好好一个人怎么会抑郁?
本书的人物设定来自于英国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的经典著作《柳林风声》。当然,如果你没有看过《柳林风声》也完全不影响你对这本书的阅读。
本书中的蛤蟆先生本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但如今却深陷抑郁,在他们朋友们帮助和督促下,蛤蟆先生决定去接受心理咨询。
这反映了我们身边非常奇怪的一个现象,好好的一个人突然抑郁了。
“平时见他没什么,还是我们大家的开心果呢,谁知道……”
“天呐,他上周还和我一起学习呢!”
“她丈夫这么体贴,孩子这么听话,怎么就突然病了呢?”
……
这些话语,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吧,我们总会惊讶地发现我们以为过得很好的人在某天突然患上了抑郁症。好好的一个人,怎么会突然抑郁呢?
好好的一个人,当然不会突然抑郁,他们的抑郁是循序渐进的、深入骨髓的慢性中毒。
正如蛤蟆先生,按道理来说,他是家底殷实的富二代少爷,既继承了蛤蟆庄园,又是学校董事,正值风华正茂之年,能有什么烦恼呢?但表面光彩照人的它却有自己内心的伤痛。
“我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价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不像河鼠、鼹鼠他们,特别是獾,他们都受人尊敬,而我却像个笑话。”
“可我一辈子都干了些啥?我又干成过啥事儿呢?”
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抑郁的缘由也不一样,但可以肯定的是,抑郁绝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日积月累的,但遭受重大创伤的除外。所以治愈的过程非常漫长,也会非常痛苦,他们需要在漫长的挣扎中不断地追根溯源。
所有的追根溯源都非常痛苦,所有的沉疴痼疾都非常难治,这是对医生的挑战,更是对患者自身的挑战。
作为局外人的我们要做的、能做的就是理解与尊重,明白他们的日夜挣扎,而不是用“突然”一次笼统概括掉他们所承受的折磨。
如何更好地运用心理学?
这本小书其实是把很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掰碎了揉进生动有趣的故事里,看起来不会觉得晦涩,也比较好理解,不过书中的有一些内容却很值得我们反复读与品,比如:
怄气也是一种发怒方式,是输家在对强大的赢家做出反应。
你还要为你的不快乐责备别人多久?
我当我们作为个体开始发展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和反应都变得越来越个人化,就好像几种原色混合在一起就变出各式各样微妙的色调和色差来。
当然,这本书确实是本心理自助的小书,像朋友所说的看完“抑郁”,其实并不是真的抑郁了,而是更多地理解心理学了,认识到自身行为背后深刻的意义了。
人在面对绝对的未知面前是不会恐惧的,只有面对部分已知的未知才会恐惧。
就像我们小时候不怕摔不怕磕,颇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而在了解世界一角后,反而变得小心翼翼。这和小时候想长大,长大后却害怕长大是一个道理。正是因为我们逐渐了解了自己,了解了世界,我们才会有“退缩”的想法。
但那又怎么样呢?合理地认识我们脑海中的想法本身也是正确使用心理学的一种方式。认识到世界的一角后我们才能继续探索,合理转化负面想法为前行的动力,哪怕会有担心,哪怕会有顾虑,但我们终究是会前行的,因为人生来就是“行者”与“开拓者”。
我想这就是心理学的奥秘吧,认知自身行为,接受它,运用它,改善它。
我是沐沐,一个内心温柔的强势女。
这本小书里,介绍了一些很有趣的心理知识,运用好了这些知识,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也能很好地理解他人。
“孩子模式”和“家长模式”究竟有什么区别?心理医生的绝招“共情”到底怎么习得?身份证上成年了就一定“成年”了吗?且看下期分解~
等不及的小伙伴也可以现在就去看看原书哦~
主笔:沐沐
编辑:如沐书单
图片: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