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感》学习笔记二

上周提到听了权威儿童心理学和心理发展学专家威廉·戴蒙写的《目标感》一书,对目标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目标与精彩的人生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它可以解决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一个是活力,一个是适应力。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更深层次的、更宏大的目标,才能够从本质上解决漂泊感的问题。而你所做的工作如果能够带给他人、带来一些帮助和改变,即所谓的“召唤”,你就找到了一个真正崇高的目标和意义。

接下来,我们再看年轻人对目标的分类。首先作者做了一个调查,叫作“目标来源的调查”,也就是了解每个人人生中最主要的目标来自哪里。这个调查每过几年就会做一次,它的结果一直在变化。目前来讲,排在第一位的年轻人的目标来源是“家庭”,排在第二位的是职业,排第三位的是学业成就。

作者把年轻人分成四种:

第一种人叫作“疏离者”。即没有什么目标,他唯一想要做的事就是思考怎样减少一点生活中的痛苦,怎样用最无压的方式过日子。他所想的全都是玩、全都是物质。这种人大概占到25%。

第二种人叫“空想者”。特点是有幻想没行动,而且他们所幻想的方向往往是戏剧、娱乐、体育这些方向,比如要成为一个明星,要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要成为一个艺术家……他想了很多大而无当的方向,但是没有做过任何行动,只是天天幻想。这种人也占到25%。

第三种人叫“浅尝辄止者”。特点是他参与过有目标感的行动,但是他不了解超越于当下的意义。当他看中一份工作的虚荣和待遇的时候,他可能会为此努力一下,比如考证。但他往往做一段时间就会放下,或者做一段时间就没劲了,因为虚荣和待遇所带来的动力是不够持久的。时间一长,他就会质疑这件事情。所以这种人变成了浅尝辄止者,大概占到年轻人的31%。

剩下的第四种人叫“目标明确者”。目标明确者大概占到年轻人的20%,他能够找到目标,能够努力和聚焦,并且能够看到这个目标背后的意义。即使是很年轻的人,也可以成为一个有目标的人。

如果一个年轻人能够找到一个关怀社会的目标,并且愿意为之努力的话,他是有可能创造奇迹的。这种人叫作目标明确者,占比为20%,他们的特点是乐观,性格里有理想主义色彩。

还有一类人,作者没有把他们归到这100%(上述的四类人)里面,因为这种人很少,叫作“被目标困扰的人”。这类人找了一个反社会的目标,比如说实施恐怖行动的年轻人、校园枪击案的主角。我们去调查这些孩子的背景,会发现他们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就是要报复别人、报复社会。

那么怎么才能通往一个正确的目标?作者给出了一系列建议。通往目标之路有这么几个步骤:

“1.和直系亲属之外的人进行有启发性的沟通。

“2.观察有目标感的人是如何工作的。

“3.第一次启示性的时刻:世界上有一些重要的东西可以被改正或改进。”就是孩子会感受到第一次的启示,就像瑞恩从报纸上看到有关非洲的报道一样。

“4.第二次启示性的时刻:我可以为此做出一些贡献,让情况有所改变。”他看到了自己的力量。

“5.对目标的认同,同时开始尝试完成一些事情。

“6.获得家人的支持。

“7.以独创和具有影响力的方式进一步加大对追求目标的付出。

“8.掌握追求目标所需的各种技能。

“9.提升执行力。

“10.变得乐观和自信。

“11.对目标的长期承诺。

“12.把在追逐目标中所掌握的技能和培养的性格优势应用到生活的其他领域。”

这就是一个人找到了亲社会目标以后的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目标感》学习笔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