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真的让我们变得浅薄了吗?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越来越低,互联网上存在无限的免费信息,鱼龙混杂、参差不齐,这也造成了信息过载,很多人面对海量的信息不知所措,真假难辨,最终一无所获。所以,当前很多人批判互联网带来的信息过载问题,知识碎片化问题,导致人们远离了真正的知识,变得越来越浅薄和愚蠢。

不知你是否赞同上面的观点,我持中立的态度,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关键看我们怎样去利用它。

哈佛大学伯克曼网络与社会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戴维·温伯格对上面的观念非常不认同,还专门写了一本书《知识的边界》来破除互联网的知识偏见。

他总结出了四条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偏见:

第一个偏见:纸质书比网络获取信息更好。

在互联网时代之前,我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阅读书籍。而现在敲几下键盘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当前很多人还是很喜欢纸质书,看着有“质感”,而且比网上碎片化的知识更成体系。真的是这样吗?

温格伯提出了质疑,他认为:

有这种感觉,其实是人们把纸质书理想化、浪漫化了。在很多人看来,纸质书有种文化感,很容易让人产生怀旧情绪。一说“看书”,好像就能看到自己端着一杯红茶坐在窗边慢慢看的场景。但实际上呢,大多数人看的书都是那种廉价的、看完就扔的一次性用品。

纸质书真的“更成体系”吗?

书籍是由一页一页纸张顶装起来的,这种物理结构决定了它的内容大多数是按照顺序展开的,作家的思路也就被限制住了。

温伯格打了个比方,作家在写书的时候,论证一件事情的思路就像一条小路,他会带着读者从 A 地到 Z 地,这么一路走下来,每一步都要仔细推敲。如果有什么和这条小路不同的观点,或者是从主观点分支出来的小观点,都会因为怕干扰了读者的注意力而被删掉。这样得到的知识是应该是一个链条,要说“成体系”,恐怕还要读者自己多多搜罗资料了。

第二个偏见:互联网让我们陷入了信息过载的焦虑。

温伯格认为,信息过载很可能是一个伪问题。其实在人类历史上,一直都有信息过载的问题。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就说过,一个人拥有他穷尽一生都读不完的书,有什么意义呢?18世纪,第一部现代大百科全书的编者狄德罗也曾经忧心忡忡地说,“只要时间世代延续,书籍的数量就会一直增加。总有一天,人们从书中学习东西,就像是从浩瀚的宇宙当中直接学习一样困难。”

从中可以看出,信息过载一直存在,并不是当前存在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新式的信息过滤器失效了。以前的过滤器是权威性的出版机构会帮助读者筛选信息,而现在互联网的一个特征是,信息几乎不会被真正过滤掉,他们永远都存在。

所以,要避免焦虑就必须找到新的信息过滤器。比如,可以通过权威的网站,口碑好的知识服务商那里,获取有效的信息,忽略其他渠道的信息。

第三个偏见:“回声室效应”会让极端主义加剧。

“回声室效应”是指,人们在网上会主动寻找一些和自己观点相近的消息,就好像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意见相似的消息不断地被重复,人们都以为这些片面的消息就是事实了。现在很多手机软件,都是通过个人偏好来推送服务消息,这就是一种回声室。它很容易让人们屏蔽掉那些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声音,活在“自以为是”的小圈子中,甚至有人认为,互联网就是孵化极端主义的温床。

事情真的像上面说的这么严重吗?

有两位美国的经济学家,跟踪调查了人们上网时浏览的网站,发现情况和我们想象的似乎相反。那些经常登录极端保守主义网站的人,也会登录自由主义的网站,而且还比一般上网者登录的可能性更大。反过来也一样,常常登陆极端自由主义网站的人,也更可能去访问偏保守主义的网站。

温伯格说,回声室虽然有四面高墙,但是因为网络的存在,高墙已经变得可渗透了。原来的回声室是完全与世隔绝的,现在的回声室就像临街的房子,街上车水马龙的噪音都可以轻易地传到屋里来。

第四个偏见:事实还是知识的基础。

我们常说要建立知识体系,整个知识体系是从地基一步步搭建起来的。这个“地基”就是事实。在互联网时代,事实还是知识的基础吗?

这个问题很颠覆,你可能会想到科学知识,不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那不就成伪科学了吗?

但温伯格认为:在网络上每个事实都有一个“反作用力”,它不一定对,但是当很多很多事实相互连接,各种相互作用力充满了网络的时候,你会发现,事实失去了它古老的作用,它没有那种板上钉钉的感觉了。你要是不喜欢我的结论,几秒钟就能找到反驳我的事实。人们都觉得自己的观点是绝对正确的,事实变得非常无力,变得很容易被推翻。

也许你会怀念纸质媒体时代,那时候在报刊总能找到确定的答案,而不像现在,得出一个结论好像都有人能反驳。

但温格伯认为,其实这是因为纸张成本问题纸质媒体没有那么多版面来发表全部的事实,而且即使有错,在已经刊登的版面上也无法修改了。也就是说,我们那个时候相信的,可能也不是事实本身,而是报纸刊登的报道。所以温伯格才说,传统的知识是纸张的意外产物。

以上就是温格伯罗列出的互联网时代人们对知识的四种偏见。那互联网到底将知识塑造成什么样子了呢?

温格伯认为,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本质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书本上固定的文字,也不是网络上的信息,而是网络本身。
知识的生产方式正在从“传统的专家”向“每个人都是专家”转变,而知识的传播方式,正在从原来的金字塔模式,变成扁平的网状模式。
知识的这些变化也让我们的思考方式发生了变化,我们原来受限于书本的限制,都是从 A 到 Z 的长形式思考,而互联网的超链接帮助我们,能把这条链条扩展成一张网。

那我们应该怎样利用网络,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呢?

温格伯为我们提供了四个建议:

一是利用好过滤器

在开放的网络中,我们要建构自己的过滤器,在海量的信息中帮助我们过滤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知识。

二是上传“关联数据”

在网上上传资料时,要上传“关联数据”。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发现了很多人们从未见过的物种,那你在上传这些重大发现的时候,不能只传单个数据,而要将这些物种属于哪一类,它有什么特性,它的生存环境是什么等等信息,一并上传。

当所有领域的人都这么做的时候,我们就能拿到前所未有的、巨大的资源。温伯格说,这种资源就是一个数据公地,我们才刚刚知道它的变革作用。

三是增加链接度

法凯文·凯利在《失控》这本书里说过:在未来,连接才是王道。展示你的工作,让有价值的观点能及时让人们看到,并且链接一切,链接越多,网络就优秀。

四是学会拥抱不同

网上的知识越来越多,我们要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去分辨哪些是废话,哪些是证据充分的结论。但是我们也要注意,想要避免回声室效应,我们就要学会包容不同的观点,不要只关心自己熟悉的、和自己意见一致的观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互联网真的让我们变得浅薄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