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5 湮(yan) 灭

 从五十分钟看起的,结局的时候觉得很疑惑。一个是导演不停的给水杯镜头,另外一个是最后的拥抱和发光的眼睛。我个人觉得,就我的理解水平,这种片子,如果是从头看的话,要是我理解不出来,大概导演也没想好给什么答案,就给了开放式结局。毕竟哪怕是从一半看起,也要不停的给某些同志暂停,科普一下讲了什么。。。。。。

我觉得很有趣的是,片子里提到的折射或者克隆理论,复制一个和我一模一样的人,从外表到思维,甚至还能根据我的思维预测我的行动路线,预测我的选择,阻止我,取代我,摧毁本我。基因克隆或者折射实质上和AI算法的本质是一样的,输入数据,建立模型,完成预测。但是被复制的我,还是我吗?不要去说情感,爱是复制不了的,可是如果情感也是一种算法呢?哪怕我不被摧毁,被替代,我的每一个选择都能被预测,每一个结果都能被遇见,我存在的意义在哪?我发展的可能性在哪?我不良的基因或者饮食习惯预示我的健康危机,那么我会失去保险的机会,我有拖延症或者轻度的强迫症,我会失去工作的选择?在大数据盛行的今天,我每天的饮食、运动、娱乐、购物、心情、就诊甚至睡眠各种数据都被记录了。未来的保险公司为什么还要相信一份过期的体检报告,从客观的数据上,不是更能筛选出精确的可能长命百岁,寿终正寝的客户?再推进一步,为什么要等到不完美的我产生了再去复制,为什么不能基因订制,订制一个完美的个体?

从出生都被定制了,那么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到那时,至少现在意义上的人类就真正湮灭了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6-15 湮(yan) 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