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分享:心理界限

记得有句话说:你要善良,但你的善良必须带点锋芒。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我很赞同《脆弱的力量》一书作者布琳·布朗对心理界限下的简单定义。她说:“界限,就是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当你的善良有原则、感性有底线的时候,别人才会真正尊重你。

我们需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承担对方情绪的多寡,才能划清自己的界限,站稳立场。

我分别从三个常见的案例来述说心理界限的重要性。第一个是一种关于女儿和母亲的关系。第二个是夫妻的例子,第三个是工作当中如何不让别人有越线的行为。

1.案例:一个女孩是母亲的“情绪勒索”,或者是同盟,不屑自己的伴侣,女孩认同了母亲,女孩是父母的情绪配偶,是第三者,关系不好,女儿承担了妈妈情绪。殊不知父母的婚姻问题不是女孩的责任,也不是一个孩子能改变的。

父母吵架离婚,是因为我的错,是我这个孩子造成的。

“虽然你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但是你可以重新定义他们在你心中的位置。从不可侵犯的位置,到看见他们背后承载的压力与难处,你就不会对他们抱持太大的期望,进而将他们的情绪隔开来,好好地做自己。父母也是普通人。

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一定要和别人吵架。

内心真正害怕的是—-被众人孤立。那是心中的不安全感作祟,你要明白,你可以做什么,不必做什么,这样做对我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做要有什么好处?

唯有你的心理界限清楚了,你与他人的联结才是一种对等的互动,而不是一场关系的交易。

他们经常是以爸妈看待自己的态度来认定个人的价值,很难有健全的自我概念,你相信自己是值得被好好对待的。

2.夫妻的例子:一人要求照顾。一人要独立做事。方法:中间是适中、有弹性的界限,过于亲密和交流太过亲密都不算好的互动模式。

3.工作当中,一发生事情就掉入问题解决模式,急着处理对方问题,没有花时间厘清前因后果,结果往往处理不好。不要被别人的情绪带着走,看看责任是谁的,厘清关系再行动,该自己负责的一个不逃,但是不该自己处理的一个都不扛。

还有就是当同事请求你帮助的事情,你不一定要接受。你如果分不清哪些是你重要的工作,哪些是别人让你帮助他的事情。那么你手头的事可能越做越多,心力交瘁。

《心理界限》这本书提醒了我们,在强调“忍”与“让”的中华文化浸染下,我们更应该在人我之间养成“界限”思考的习惯, 因为“心理界限不清的人之所以常常让自己处在矛盾、纠结的状态中,原因是他们习惯于否认自己的需求,把别人的福祉放在自己的福祉之前。可是又做不到真正的无欲无求,因此常常让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

而“有健康心理界限的人,不仅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同时有能力清楚地表达。因为他知道没有人有义务猜中自己的心思、自动满足自己所有的想象,所以把自己的想法交代清楚是拉近关系的第一步,目的是减少不确定感带来的猜忌。但是他也晓得说出来不等于别人就一定买账,需要通过良好的沟通,才能找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案或共识。”

戒掉一味“忍让”的习惯,承认自己有所期待,学着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设置自己的防线。当你懂得设防线时,你的善良会更被珍惜。真正的承担包含着被误解的风险。共勉。

总结:界限,就是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当你的善良有原则、感性有底线的时候,别人才会真正尊重你。记住,你要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值得被好好对待,你也要好好爱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早安分享:心理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