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工作找到了新目标——更好地鸡娃

       在五一放假的前一两天,看了三期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

      这些妈妈有的是在美国的教育学硕士出身的妈妈鸡娃学花滑、有的是上海的外企员工加网红鸡娃学各种技能并且争取教育资源、还有新加坡的学民乐出身的妈妈鸡娃走音乐道路,有拍摄的各种妈妈“逼迫”娃学习的引人不适的场面也有妈妈和娃们温馨互动的场景,每个妈妈都很优秀、每个孩子也都被教育得很好,从每个妈妈和孩子身上也都能看到自己家的影子,看过之后,再加上最近的一些带娃经历,让我对个人自修和鸡娃有了些新思考。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孩子们还是半留守的状态,我的教育观念一直都是“躺平”,因为看过很多同事费心费力鸡娃的过程,自认做不到他们那样,我一直以为我不可能牺牲自己的非工作时间带娃上各种教辅班,而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也见过了太多天资和资源胜过努力的人和事,自己的孩子们又看起来智商平平,让我觉得鸡娃的投入产出比不高,所以,心态上是早已躺平了的。

      那句话很对——“鸡娃不如鸡自己”,如果我是55岁退休,那么我还有20来年的职业或者说工作生涯,而我近三轮的年纪还算不得事业有成,我自己要走的路还有很长,而鸡娃和鸡自己其实是同步的

      换个角度想啊,工作本身,或者说在专业领域的工作其实是输入,而教育孩子鸡娃其实是输出

      为什么我们现代人不太赞成全职妈妈或者全职爸爸,经济问题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是全职父母很大程度上很难维系认知和处事的不断迭代更新,也就是没有特别好的、持续的输入,那么对孩子的教育就没有好的输出,就没办法有效鸡娃。

       很多孩子的发展还是“子承父业”,也就是在父母的知识体系范围内成长,因为是接受了父母的不断输出,这也可能就是为什么老师和公务员父母的家庭,孩子更容易在学习这个环境体系里更容易出头,因为父母本身就是在这个体系里有不断的知识和资源的有效输入。

       因而,我反思,为了能给孩子们更好的输出,我该有怎样更好的持续的输入?在此之前,我工作的内驱力其实是不高的,就是为了糊口而工作,早就开始想着退休了,没有过可以将工作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变现输出给孩子们的想法,所以我没有做过对自己所处的领域进行深耕的努力,也没有进行持续的对专业知识更新和总结,社畜一枚,有点麻木。现在以教育输出为泵,突然觉得干劲满满,虽然说起来有点假大空,但是现在真的在努力把自己变成我希望孩子们成为的那种人。

      当然,我知道很多很有实力的父母早已经想过用自己工作的人脉和资源为孩子将来铺路,我自认不是那样的父母,可能我也成不了那样的父母,我当然朴素地希望孩子可以遵从自己的想法选择适合自己我的领域,也一直希望孩子可以走一条跟我们不一样的路,走出他们自己的路,但是其实现在想来,父母之教育子女都是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只是链接输出和输入的路径不一样,这种输出可以是人脉资源、可以是人生经验、可以是技术工艺、可以是方法手段、可以是积极的态度,总之是些好的正能量的东西。 

      我希望给孩子们传递我热爱生活、在工作上积极努力的态度,以及持续学习的动力和方法,好好工作,间接鸡娃,前路漫漫,加油!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给工作找到了新目标——更好地鸡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