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戎马一生,却落得自缢而亡,原因竟是自找的

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乏战功卓著的名将。诸如,秦国的王翦、汉朝的韩信、唐朝的李靖等等,数不胜数。这些将军个个都为国家建立了硕硕功勋,直到今天还为我们津津乐道。但是有那么一位将军,论军功、论才智,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可是最终却落得自缢而亡,实在可惜。这位将军,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杀神”白起。

公元前293年,白起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最终大破韩魏联军,灭联军20万人,史称“伊阙之战”。此役,白起一战成名,晋升为国尉。

公元前279年,白起大破楚军,攻陷郢都,楚国被迫迁都,从此一蹶不振。白起因功受封为武安君,从此名震天下。

公元前261年,长平之战打响,秦国举全国之力与赵国对决。最终秦国惨胜,白起坑杀赵国40万降卒,举世震惊。此役之后,赵国再无力与秦国抗衡,秦国东出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白起一生为秦国出生入死,大小战役历经70余次,为秦国东出扫平障碍,可以说是立下了不世之功。可是为什么白起却被秦昭襄王赐死呢?我们试着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1.居功自傲

白起建立的军功,确实是数不胜数。但是白起没有想明白一个问题:你之所以能够建功立业,那还不是秦昭襄王给你的机会?秦昭襄王可不是什么弱小的君主,更不是让人随便拿捏的软柿子。更何况秦国经商鞅变法以来人才辈出,没有你白起,仍然会有第二个白起、第三个白起出来的。

汉武帝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有真才实学,但是却不能尽用其才,留他何用呢?还不如杀了。”秦昭襄王和汉武帝在对待人才的观点上,真是如出一辙。当秦昭襄王三番五次请白起挂帅出征,可白起依旧托病辞任,这个时候秦昭襄王就明白了:“既然不能为我所用,那留你何用呢?”

2.君威受辱

秦昭襄王在位55年,在他的带领下,秦国经过多年的征战,最终扫平了东出的障碍,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试想这样一位以武力征服六国的君主,他的权威绝对是不允许受到丝毫挑战的。然而白起,却在尝试挑战秦昭襄王“君权至高无上”的权威。

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没有趁机灭掉赵国,但后来重新发兵攻打邯郸,并命令白起率军出征。可是三番五次的请白起出征,甚至都强制要求白起出征,都没能请得动这位“大将军”。这对于秦昭襄王来说,君威何在?一个打了几次胜仗的将军,连国君都请不动了,哪还了得?这样的白起,哪里还有活路可言呢?

3.小人谗言

范睢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物。据史记记载,长平之战后,韩赵两国便派苏代为使者前往秦国请和。苏代便以重金贿赂秦国丞相范睢,称:“如果白起灭了赵国,那武安君的功劳可是远远大于范丞相的。将来白起位列三公,范丞相岂不要委居其下了吗?倒不如让赵国割让几座城池给秦国,实惠更大啊。武安君的功劳就比不上丞相了。”于是范睢便向秦昭襄王进言:“长平之战,赵国虽败,但是秦国也是惨胜。如今还是不要再继续攻打赵国了,让他们割几座城池吧。秦国也需要休养兵马啊。”秦昭襄王通盘考虑后,同意了范睢议和的建议。白起知道这个消息后,从此便和范睢结下了仇怨。

后来,秦昭襄王再次发兵攻打邯郸,白起称病不起。范睢这时也亲自登门拜访,请白起出征,白起依然托病不起。

最后,当秦昭襄王下令将白起迁出咸阳时,范睢便向秦昭襄王进言,称:“白起走的时候,心里好像很不愉快,好像还说了些不该说的话。”范睢进这句谗言的时候,其实是想告诉秦昭襄王:“白起会不会谋反?或者会不会去其他国家效力呢?”范睢这句谗言,便加速了白起的死期。

其实白起和范睢之间到底有多大的怨恨呢?就因为当初的政见不合,白起就对范睢耿耿于怀,最后竟连一点脸面都不给范睢留。官场上脸面这个东西是最重要的,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撕破的。但是白起的做法,却是明明白白的告诉范睢:“你我是仇敌”,自己把自己的路给走死了。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白起之死,就是这句话最好的实证。白起之死,实在是因为自己太过任性,心胸太过狭窄所致啊。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可能感兴趣的:(白起戎马一生,却落得自缢而亡,原因竟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