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之我见

      君子践行中庸之道,小人反对中庸之道。君子之中庸,在于他言、行时时刻刻符合中道,适当时机主动做合适的事,做合其时机的选择;小人的反中庸之表现,在于他言、行肆无忌惮,率性而为,意气用事,而处世被动。

      这也说明了君子和小人的关键区别在于对中庸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大学》为古之大人之学,教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具有大格局的大丈夫、君子,真正的上士;而《中庸》教会一个君子,一个读书人如何止于至善即中庸之道。《论语》使你我代入其时代,拜夫子为师,与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人为同学,一起聆听夫子的点滴教诲。夫子以无隐乎耳之至德,带领你我克己复礼,与宗圣曾子每日三省吾身,打好为人、为学之基,为今后走向社会能以民为本、行大道,而利天下为座右铭而时中。

      简论中庸之道,我先举个小例子。做为一个高三,明年艺考高考生的家长,这个时中对我来讲太重要了,孩子走音乐艺考之路,专业课、文化课都要兼顾。这不,暑期别人还有十天半月休息,孩子每天十个小时,每周六天练琴、声乐、乐理、视唱,一个都不能少,而且每天来回三个小时地铁加公交。辛苦吗,辛苦,可老师还要求周一休息在家再弹三时琴!这个时候,如何时中,所以我以为,此时的中庸之道就是规定是规定!琴要练,但休息日家长有时也会睁一眼,闭一只眼。

        结合这个自身小案例,谈几点体会

      首先去私心。君子为什么能中庸,小人为什么反中庸,说到底就是心不能安,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为什么心不安,因为心不静,总是烦躁,急,做不到静水流深照大千;为什么心不静,是因为心不定,没有定力,没有定见,总觉得这样不行,那样也不好。孩子这样父母也不放心,那样也不放心。没有主见,无主心骨。其实就是心不定,患得患失;而这原因就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即不知止。不知当止,也不知不当止。为什么不知止,深层次原因就是私心做崇,考虑个人太多,孩子如果考好与不好,都是自己面子问题,也觉得孩子没长大,还是自己私有财产一样,没安全感。

      学过《老子》,《庄子》和孟子的人都有印象:老子云:“贵大患若身”庄子云:吾丧我,孟子说:“君子不必仕,亦不必不仕,仕则忘其身,不仕则忘其君”都是讲舍小我,心中有大我,回归人之本性。其实,最终的结果都还是会成其私。堂堂正正的中庸之道是人生成功之道,虽艰难,但却是正确的选择。

      其二,操作层面,一定要掌握好节奏,其实,一切都是一个节奏,掌握不好自己的节奏,就是反中庸。我理解是标准和原则的问题。高标准,针对孩子,高考如此美好又残酷,没有高标准,就不可能有好结果。而原则在人灵活掌握,根据孩子的禀赋、个性、状态、身体等综合考虑。这不算和稀泥,而是如不倒翁,节奏之谓中,倾而不倒之谓庸,这就要父母做到相信孩子,把责任交给孩子,做赛场上的加油者,以忠恕之心,因才施教。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在《论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子张、子夏,子路、冉有,学而思、思而学,六言、六蔽,君子三戒,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人生天地,觉得人生苦短,世事维艰,中庸之道很难,觉得这个中和之道高不可攀,其实,我以自己的体会:我们在找不到中庸之道,看不到人生希望时,尽管去努力,不放弃,不沉沦,就像毛毛虫,一直往前走。如果找到了目标,那就只管坚持,不停止。儒释道都是教我们法天相地,近取诸身,向自然学习,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那么人有远虑,必无近忧。这个远虑就是无私,就是不自欺,就是诚之,就是慎独。孔门贤人仲由,却是最可爱的大弟子,成三至德代表之一;参也鲁,都是儒家道统真正的传承,一路子思子、孟子而至朱子、曾公…以曾子之愚笨,却以三省功夫,成万世楷模。你我何尝没有时中、中道而行之决心。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如何时中,道理即在天地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君子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如此,时中止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庸之道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