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极致

一转眼,夏至将至,2020年要过半,这一段魔幻时光里,大家都发生了什么翻天覆地的改变呢?不过,纵使光阴艰难,但这世间能解决一切的,大约也只有时间吧。作为传统文化的律历,正是一套完整的中式时间体系。而古代律历之于传统术数奇门遁甲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作为研究奇门遁甲的术士,自然对此颇为看重,尤其是『二至』。

《恪遵宪度抄本》有云:“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在《冬至,九九》一文里,我便提过古人用“圭”来观测节气的变化。即便没有精密的仪器,华夏文明的先祖们仍然用他们无穷的智慧达成了现代人无法想象的发明创造。更是因为这一观测,定下了最为重要的冬夏二至,并进一步衍生出了一整套完整的律历系统

作为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国家,看天吃饭的观念植根华族血脉,律历至关重要。而这套完整的中式时间系统,更进一步被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代的士农工商几乎每一种行当里都融合了这种中华时间的智慧,这对于中国文化的建立和传承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夏至?

夏至作为二十四节气里最早被确定的,因此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样是古人祭祀天地的重要日子。也因此,这一天很多地方都会举办重要的活动,以示对天地的敬畏。

一年之中,白昼最长的这一天,便是夏至。按照现行太阳历来说,就是每年的6月21日~22日。除了白昼的长短外,夏至这一天,也是全年阳气最旺盛一阴初生的时节。自这一天后,白昼逐渐变短,但梅雨尚未完结,炎热才刚刚发起考验。根据节气的规律,每一个节气分三侯

阴兽麋解角在冬至,而阳兽鹿解角在夏至。

蝉鸣里藏着每一代人夏天的童年记忆。

喜阴的半夏开始生长,夏日过半。

因为这种种特征,夏至日似乎是最容易让人怀念过去的时节。苦于昼短夜长,苦于光阴如梭,苦于竟不能从容苍老。

夏至,极致也。

除了白昼至长,阳气至盛,夏至的气候也是非常极端的。天气越发炎热的同时,也常常变幻莫测。往往上午还出着太阳,午后便骤然下雨。而长江中下游一带,更是雨水不断,却偏偏如蒸笼一般闷热难耐。

古谚云:“夏至杨梅满山红,小暑杨梅要出虫”

珍果美味的背后,带着来自大自然的考验和磨难,所以每一种丰收在这个时节的果类也就格外甜美。

三伏天到,消夏避伏最是头等

夏至前后,阳盛而一阴生,阴气藏于内,所以也是非常重要的养生时节。在前一篇《古语有云:五月有毒。难道还会易燃易暴毙?》的文中,便已经提到了。此时节湿热暑气最容易积聚体内难以发散,因此当多吃健脾胃,清热解毒的食物。

最广为流传的当然是夏至面,民间流传“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因为此时新麦已成,无论是阳春面、炸酱面、凉面……齐齐上阵。

《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古代妇女们在夏至日这天互相赠送扇子粉脂,起到生风防痱的作用。

另外“冬吃萝卜夏吃姜”的民谚,也主张在夏至前后食姜对于健康的重要作用。尤其是男性,此时合理科学的吃姜有着很大的保健作用。

诗情画意的夏至日

随着日头的明媚和万物的茂盛,夏至日也是个极为被文人骚客所喜爱的节气。相比冬日的寒冷,秋天的萧索,春日的清寒,夏至时节万物都透露出正盛的生命力

荷塘渐茂

萤火环绕

浮瓜沉李

诗词之中,对夏至的观感便如前所述,更多是来自对光阴的感慨。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夏至避暑北池》夏至阴生景渐催,百年已半亦堪哀——《夏日杂兴》卜云五月能通达,一姤佳期始此朝。——《夏至》

大约阳极生阴,岁时过半,最易让人触景伤情吧。若再过了半年,来年的春节阖家欢聚时,也会有很多人感慨,这一年的经历吧。

夏至与术数

阴阳顺逆妙难穷,二至还乡一九宫。若能了达阴阳理,天地都来一掌中。——烟波钓叟歌

如奇门便是根据二至日来划分阴阳遁,这也展现了古人对天地的观测中,逐渐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规律,而这些规律在古代时被运用在了日常事务之中。夏至日这一天的阳极阴生特点。从这一天开始,万物便从极致的生机开始逐渐朝着秋天的收敛而发展。

通过对节气的规律的掌握,同样是可以推演出这世间很多的事情发展脉络,这便是预测的根本。关于节气和术数的基本关系也可以看《冬至,九九》这篇文章。

只不过,由于现代人长期使用的主要是公历,很多人已经不再熟悉古代的律历法则,所以觉得许多的术数如同天书不知所云。但如果将其看成古代日常所需,就能很容易地理解其中的概念,并且掌握这套规律。

所以,天地间的智慧,最重要的便在于传承与观察。

想起来上一篇在2019年年末讲二十四节气的文章《冬至,九九》发布。

彼时疫情尚未发生,虽寒冬却安居乐业,此时却是疫情复发,阴雨连连人心惶惶。

彼时我还在北京找房子搬家,此时已经在终南山深处茅棚住下。

愿时光过后,你我皆安康。

你可能感兴趣的:(夏至,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