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给父母脸色看
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百善孝为先"是从古到今流传最为广泛的一句话。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无微不至的抚养我们长大成人,不厌其烦的教育我们做人的道理,是我们终生的恩人。
01
有人认为孝道就是给父母吃好、穿好、用好。只要条件允许,可以给他们买房、住高档小区。可以给他们买车、甚至配保姆,不让父母受累,让父母做个悠闲的人。
其实,在物质上给父母的享用,这是低层面的“孝”。而高层面的“孝”,应该表现为对父母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安慰。
子夏问孔子:“怎样是孝道?”孔子回答道:“ 难在子女的容色上。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劳,有了酒食先让年老的吃这就是孝了吗?
网络上曾有过这样一个报道:儿子刚谈崩了一桩业务,心情不太好,见母亲在自己床上摸索,生硬的说:“妈,你没事在自己间好好呆着,别到处乱串。"
母亲解释说:“我在找报纸,顺便在你们床上坐一会。”儿子脸色很臭出门前扔下一句:“吃饱没事干。”夜晚十二点。老母亲便从七楼跳下了。
大多数人很难有一颗恭敬的心,没有一个谦和的态度。这需要人的修养与修为。
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
02
邻居家一对夫妻,离婚后,儿子、女儿由双方各自抚养一个,儿子长期在外地工作,只留下母亲与自己的儿子在家。年迈的老母亲带着七、八岁大的孩子,又管吃又管接送小孩上下学,很是辛苦。
每次儿子与小孩通电话时总是春风扑面、嘘长问短,给母亲通话时则是另一个面孔,要么斥责、要么没完没了絮絮叨叨交待要照顾好他的儿子。
在聊天时候,这位母亲总是在为儿子辩解。小区的邻居看得出这位老母亲强颜欢笑,努力装出很开心的样子。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从低到高依次需求为:生理、安全、情感、尊重、自我实现。
作为儿女们应该表现为对父母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安慰。 经常对父母微笑,经常敬重地对待他们,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每天给父母一个“好脸色”。
03
表哥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一个厚道的人,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姨妈因患病,脾气不是特别好,性格还挺犟。盛夏,一次外出去参加喜宴,表哥考虑到餐厅开空调会挺冷。就让姨妈披件外套。姨妈说:“热咧,不穿。”
表哥和颜悦色说:“吃饭的地方有空调,你八十岁了,会冷的。”
“我不冷,就不穿,你要我穿,我就不去。”姨妈固执的说。这样反复十几次劝说,表哥始终没动怒、自始至终笑意挂在嘴角,语气温和、态度恭顺。
歌德说:“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老人和小孩是要有不厌其烦的态度、和颜悦色的语气、细致认真的心思。
04
正如孔子给子游所说的,现在的孝,就是赡养;而动物牲畜,也都要养。不敬,怎能区别孝和养活的区别呢?
何谓孝敬父母?每月给大把的钱,而不去体贴、慰劳,甚至指指点点,不敬不礼,这就是孝吗?有的空巢老人,家里并不是缺钱,缺少的只是一个完整的家。儿女在如不在,老人便孤独。所以孝的首要是“色”。
每天真诚地看着母亲的眼睛,跟母亲交谈几分钟---不嫌弃,不抱怨,想对母亲发脾气时克制一下,始终和颜悦色对待父母,她们就会生活得开开心心的。
随时都给父母好脸色。这是举手之劳的事情,体现一个人的素养,可现实中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能做到给父母一个好脸色,又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关键是心怀感恩之情,多想想长辈们的付出和哺育之恩。
真心爱父母,应该和颜悦色,真心爱父母,应该从内心深处发出微笑。让他们感到快乐、幸福。你怎样对父母,子女也将怎样对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