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序

读王维的诗,有一种乐趣。这种乐趣又激励着我,好好继续读诗。

于是,今天一连读了三首,《送元二使安西》、《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都是王维的诗作。

有人说,这三首诗写于同一时期,我没有什么可反驳的。后来,再细读的时候,疑虑开始浮上心头。

以前读诗,我常常着眼于诗写得如何的美,对诗人写诗时的心理背景是少有涉及的,这大概是对宏观背景了解得不够有关。一个人的一生经历,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心理的历程却似果树,从发芽,长干,叶盛,到开花结果,凋零,期间如遇风霜雨露,它又怎样生长,有异曲同工之处。

于是,今天不但读了,还好好地读了。


王维生于公元701年,距离武则天的武周朝代结束还有4年;

他14岁进长安,那时,唐玄宗李隆基已经登基3年,正是盛唐末期最后一个比较长治久安的时期,未来41年,都是李隆基的天下,朝局相对稳定。在这段时间里,王维花了6年的时间考取功名,上任不久被贬,便进入了半官半隐的人生。

虽说王维的官场似乎未算亨通,但至少大环境还算国泰民亨。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王维退居山林,四处游历,才能有保障;如果战祸四起,民不聊生,游历的隐居生活不可能不受到干扰的。


《送刘司直赴安西》、《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元二使安西》这三首诗,都提到指向了一个方向——长安以西,河西走廊及至西域地区。

首先来说说“河西”和“安西”

「河西走廊夹在祁连山、合黎山、龙首山之间,从金城(兰州)出发,越黄土高原与河西平原的分界乌鞘岭。自东南向西北,经凉州(武威)、甘州(张掖)、嘉峪关、肃州(酒泉)、瓜州和沙州(敦煌),越过玉门关和阳关,一直远出到新疆白龙堆的茫茫沙海,全长约1000公里。

从帝国拓展战略的层面来看,河西走廊这一狭长的区域,在充当文化与经贸输血管的同时,也把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分成了一东一西两个部分。

如果中原帝国能够从河西走廊突出,控制西域的牧场,则北方边患孤掌难鸣,难成肘腋之患。北方问题西部解决,便是汉武帝“凿空西域,张帝国臂掖,断匈奴右臂”战略构想的发端。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平定了河西地区,循隋文帝旧制在敦煌置瓜州,并任命李世民为左武侯大将军使持节凉、甘等九州诸军事,凉州总管。

但唐初河西地区并不稳定,两年后(621年)瓜州刺史贺拔行反唐、623年张护、李通谋反,等唐朝把这些反叛扑灭后,并将瓜州改沙州,管辖瓜、西沙、肃等三州,河西区才算略略稳定了下来。

贞观十三年(639年),侯君集征高昌,灭其国,置安西都护镇其地;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克龟兹,并在安西都护府下设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史称“安西四镇。”

随着唐朝向西不断拓展,以及安西四镇的设立,连接河西走廊和西域的沙州战略地位愈发重要。

676年(唐高宗仪凤元年),还把西域南道上的石城镇(今若羌)和播仙镇(今且末)划归沙州管辖,并在河西走廊周边设赤水军、建康军、墨离军、大斗军和白亭军,以及悬泉、常乐、张掖、交城等守捉。

711年(唐睿宗景云二年),更是将黄河以西的地区,从陇右道中剥离,设置了河西道并单设了河西节度、支度、营田等使,负责河西的军事、财政与营田等方面的事务。河西节度使是唐朝所设的第一个节度使

718(唐玄宗开元5年),任命汤嘉惠为四镇节度经略使,从此四镇由专设的节度使统领。节度使常驻安西府城龟兹,由安西都护兼领,又称安西节度使

到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时,河西节度使辖兵七万三千人,居全国第三位,战马一万九千四百匹,占全国在役军马总数的四分之一。」

( 以上「」文字均来自“四海无人对夕阳”,若侵权删。)

接着,来看看“赴”与“使”

正因为有了以上的历史背景,我开始明白,王维的“官友”们为什么会一个接一个地往西走。

河西走廊和安西都在唐朝历代皇帝的重视之下,派重兵把守,并通过行政的手段进行管理,因此,张判官、刘司直等行政管理方面的人才被遣往安西,或河西。

判官:是地方长官的僚属,辅理政事,没有实权,节度、观察、防御、团练等使皆有判官辅助处理事务。

司直:唐朝时,司直为六品,奉旨巡察四方,复核各地的案件。

他们都由皇帝派遣,于是是“赴任”。诗题中的“赴”就点明了他们的去往安西、河西的目的。

但为何元二同是往安西去,却与张判官、刘司直的目的不一样呢?

张判官、刘司直是赴任,元二却是出使。

出使:解释是派遣使臣;接受使命出外办理外交事务。

刘司直的赴任安西,说明安西是唐朝的行政区域;元二出使安西,说明安西已经不再是唐朝的行政区域了,后者说,唐朝对安西的行政管辖已经没有那么大的底气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因为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肃宗李亨调集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精锐部队入关作战,安西都护府1.5万名精兵返回凤翔,组建了镇西北庭行营,参加了收复长安的战争。但驻军与属国精锐内调,大大削弱了唐朝在西域的防御力量,吐蕃军队乘虚而入,占领了河西走廊,丝绸之路被斩断,安西与朝廷的联系彻底中断,安西都护府部队成为一支孤军

至德二载(公元757年),九、十月,唐军相继收复长安、洛阳。此时的唐肃宗也许有时间去想一想,那远在西边的安西都护府遗军了。

但由于吐蕃牢牢控制了陇右地区,兰州(甘肃兰州)、廓州(青海化隆西南)、河州(甘肃东乡)、鄯州(青海乐都)、洮州(甘肃临潭)、岷州(甘肃岷县)、秦州(甘肃秦安)、成州(甘肃西和)、渭州(甘肃陇西)等地均在吐蕃的势力范围。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派遣一名官员赴任,可谓是难上加上,也许还没有到安西就死在路上,为了顺利派人到达安西,了解情况,“出使”的名义更为安全。


由此可见,《送刘司直赴安西》、《送张判关赴河西》写在安史之乱前,《送元二使安西》写在安史之乱后。


再读《送刘司直赴安西》。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绝域”一词透露了王维对于安西的心理距离,那是非常遥远的,无法想象的。这样的形容与一个曾经到过河西走廊作官的人来说,有一点点不合适。河西走廊都去了,安西应该是触手可及的感觉才对。

而且,对于安西的认识,他也还停留在历史“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这两处诗句都显示了安西在王维的心理都还是遥远且陌生的。

最后一句“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他称安西为“外国”,说明,安西当时还是时常有外族来犯的,经常会有战乱。又或者说,他对安西在唐玄宗时期已经被牢牢控制的军事现状还不是那么的了解。也显示了他对于功名的追求还是十分强烈的,也充满了自信。

于是猜测,这首诗《送刘司直赴安西》写于公元720年前,当时王维还正踌躇满志,又深受京城贵族的喜欢,自然对朋友为官赴任的消息充满了激情,也流露了自己对仕途的无限遐想——在职场上成就一番大事业。


再读《送张判官赴河西》。

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见逐张征虏,今思霍冠军。

沙平连白云,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

首句“单车曾出塞”的主语是谁呢?

联系王维的履历: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赴凉州河西节度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

于是判断,主语应该是王维自己。

再回想,公元734年,王维献诗张九龄求汲引为官。可以理解为何诗第二句“报国敢邀勋”。

于是,我将这首诗按照我自己的理解重新解读了:

兄弟啊,我是为了报效祖国才献诗张九龄谋求官职的,我也没有辱没张九龄的提携,曾孤身一人,远赴他乡,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现在你远赴河西上任,别怕,我与你同在,我们一起去征服干犯帝国的外族,就像汉代的霍去病大将军一样。塞外的路是平坦的,但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两军对战了,我今天就为你举剑,慷慨一曲,赠你送别。祝贺你旗开得胜。

由此猜测,《送张判官赴河西》写于公元738年之后。

再读《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歌整体意境是轻快的,尽管“西出阳关无故人”似乎有那么一点悲伤,但此时此刻,这不是重点,“更尽一杯酒”才是重点。

从上面的一些史实记载,在安史之乱前,阳关是重兵把守边陲,又多有文官上任,辅助治理,“无故人”就显得有些矫情。

以往,对此句的理解,都是从诗人对朋友离别之时的眷恋出发,但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也如王维一样走过很多地方的时候,心境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对于“离别”,常年旅居的人并不会太伤感。由此,我想,诗人是在清醒地陈述一个事实,安史之乱后与朝廷断了联系的安西,也许已经不再存在了。

只是他并不知道,安西军民为了保家卫国,孤军在安西地域持守了18年。

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久无音讯的安西四镇,终于和大唐取得了联系。安西使者取回纥道,从河西走廊北侧,跨越大漠回到长安。

那么,元二去哪里了?也许死在了路上,也许经过千辛万苦抵达安西,与当地的军民一起奋战,直到生命的末了。

但无论如何,“更尽一杯酒”的气魄,却让人肃然起敬了。

如果《送元二使安西》真写于安史之乱后,那么也就是说,王维已经进入到生命死亡的倒计时了。

经历一生的风波过后,王维在晚年的心境是非常平和的,他看遍了官场的荣辱沉,尝尽了生活的苦辣酸辛,早已看破功名,只剩下辋川的山水,案上的笔墨和墙上的琴。

所以,他看见了朋友未来的不确定,却能以一种轻松的心态送别,用酒来激发朋友以勇气面对即将来到的困难。


这三首诗写了王维的一生,写了烽烟滚滚的一个世纪。

《送刘司直赴安西》霸气

《送张判官赴河西》高歌

《送元二使安西》淡定

我能记住的,就是历史里活不出来,却用诗词养活了的人物。

要看见那不能看见的,必须用生命作为灯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王维。

以上都是个人的见解,鼓励你亲自去读王维的诗,亲自去寻找你心中的王维。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诗|王维《送元二使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