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第343/ 365天
今日阅读《把话说进孩子心里》
作者:金韵容
第二章:父母的话锚定孩子的一生
一、父母的随口一说,可能为孩子的一生奠定基调。
作为家长,我们很可能会在无心和无无意间说出伤害孩子的话,为孩子锚定了自我认知的错误坐标。例如:“你不像小明那么聪明,所以更需要努力用功”;“这孩子像我语感太差,所以每次外语考试都被“说”这一项拉下分来”;“这孩子从小特别胆小,离不开我,都上了高中还不能独立。”等等。这些话的错误就在于,这些缺点都是关乎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特质,而这些话仿佛让这些缺点变成了这个人的原罪,他无力改变,就像输在了起跑线上。而且我们除了要留意自己所说的话之后,还要提醒自己留意说话时的弦外之音——说话时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
有一个非常有名和有趣的实验,可以说明弦外之音的重要性。这个实验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罗森塔尔设计的。这个实验就是在一所学校的某几个班级中,随意地指出几名学生,告诉老师这些学生是有优异发展潜能的,同时一再叮嘱老师不要把名单外传。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了学校,发现那些假名单上的学生的智能增长速度比其他学生快了一些,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情绪也变得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互动积极且感情深厚。这个实验证明了偏见能够带来情绪的力量,而这个力量是会影响学习结果的。
这个实验结果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被称为期待效应,它告诉我们,在学校老师的信任和期待,以及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影响孩子学习成就非常重要的因素。
同样的道理,父母或家里其他长辈对孩子的信任和期望,以及对待孩子的态度,也是影响孩子一生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想到:
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都有很高的期望,但我们并不信任孩子,当孩子做错或失败时,家长通常表达的是不信任,我们通常会说:“你看看,没按我说的做,做错了吧;一早就应该听我的;我早就知道你不行……”
如果我们期想并相信孩子,就要在心理、语言、行为上一致表达出对孩子的信任,不要无意说出伤害孩子的话,限定了孩子的认知,让孩子认为自己不行。
同时我们要知道一件事只有经过多次尝试才会成功,因此应该多给孩子机会尝试,多鼓励他们,尤其是在他们做错事和失败的时候,家长要对孩子的错误和失败给予接纳和理解,看到他们做的对的、好的地方并给予鼓励,然后通过启发式的疑问,让他们想想通过这件事可以学到哪些经验教训、有什么办法可以做得更好。这样家长才能通过自己的期望和信任,以及自己的态度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孩子的行为表现源自根植于内心的小小雷达。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一个小小的雷达,它隐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虽小但会监测动静,发射信号,下达指令,引导我们的所思所想,一举一动。那么小小的雷达装置是怎么进入我们的身体,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挥作用的呢?
1.被竞争开启的小雷达。
人的人格特质以及性格都是由这个小雷达决定的。小雷达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影响造就的。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是巨大的,有时候大到足以成为主导力量。
当我们进入竞争的情境时,小雷达的作用就开始明显出现,例如:在早教班里,哪个小朋友穿珠子的动作比较快,谁搬椅子的力气比较大,谁帮老师做的事比较多等等。等到进入学习竞争之后,这个雷达所发射的信号就会越来越强。
2.标签理论。
这个小雷达装置在心理学上还有一个血缘相近的“表亲”,叫做标签理论,如果小雷达一直发射同一个信号日积月累,它就会成为自我评价,自我认知的坐标参考,像一个很难被撕掉的标签,牢牢的贴在我们脑门上。麻烦的是我们不但会根据这个标签行事,还会误以为别人也都能看见我们脑门上贴着这个醒目的标签。
标签理论是指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会下意识的被他脑门上所贴的标签主导。也就是说他的思考方式,行为表现,学习动机,人际互动的,都会下意识的符合这个标签所传递的信息。如果脑门上贴的标签是“成功者”,他就会以成功者的心态去迎接挑战、面对生活,反之如果贴的是“失败者”的标签,他可能就会在遇到微小的困难时,不战而降。
孩子如果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不仅学业成绩比较低,在学校和家庭中不被尊重,长大成年后不仅在事业上一无所成,在婚姻上也会遇到困难。
三、温暖以无条件的爱。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学习如何找出孩子能接受或愿意接受的爱的信号。
1.令孩子窒息的爱:
第一,以爱之名,行占有之实
如果孩子感觉到被干扰、被侵犯,那就不是爱。
第二,以爱之名,行要挟之实
只要你好好学习,妈妈再怎么做都不怕累,只要你能考上大学,妈妈做的这一切都就都值了。
第三,以爱之名,行霸道之实
妈妈这么做都是为了你。
第四,以爱之名,行恐吓之时。
你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有时候我们的爱也是势力的,孩子考了满分我们就又亲又搂,而成绩不理想时,我们就冷眼相对。
2.给予孩子能接受到的爱。
家长给予和表达爱的方式要适当,并且能够让孩子明确的感受和接受到。
第一,“爱”是用对话了解彼此,而不是想当然的行动。
通过亲子之间讨论以下话题:“你最喜欢妈妈怎么爱你?”,“你什么时候感觉妈妈最爱你?”,“你知道妈妈最希望你怎么爱妈妈吗?”……所有这些问题的目的不仅仅是得到答案,更重要的是由此展开对话和讨论,帮助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同时这样问也表达了我们对孩子意见的尊重。孩子的回答能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爱是否被顺利的接受、被感知,并足以支撑安全而密实的保护网去保护着他们。
第二,“爱”是给他一双能飞翔的翅膀,而不是帮他去飞。
越来越多的孩子被不自信和不安所困扰,是因为家长过多的替孩子做决定或做选择,而没有机会让他们去尝试。所以到了成年之后,他们依然不能独立,没有生活目标,不会作出选择和判断。记住孩子的路要由他们自己去走,家长只是提供支持,至于向哪里走,走多远都应该由他们自己来决定。家长应该欣喜和信任他们,并祝福他们。
第三,“爱”是积极的动力,而不是消极的阻碍。
因为我们太爱孩子,太害怕孩子受伤害,所以我们用爱限制了孩子可能的发展,同时也用爱阻碍了需要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的探索。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会对对孩子大喊:“别摸,有细菌;快下来,别磕着了;别爬在地上,地上脏。
对于长大的孩子,我们要逐渐的放长、放松那条绑在他身上,怕他走丢了的牵引绳,这是我们对他的思考力、判断力、成熟度有信心的一种表现,孩子看见了父母的信心,也会因此更相信自己,并且越走越稳。
第四,“爱”是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富足,缺一不可。
物质上的爱是容易的,而精神上的爱则是费心费力的。家长除了需要给孩子物质上合理的富足,还也需要为孩子们用心的付出。不管时间多少都能在当下完全投入的陪伴,并且保持完全保持专注,以及无论如何都能提供给孩子安全温暖和无条件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