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山解说词

虎 头 山 战 斗

——革命老区的故事

(虎头山山顶大门口)

各位同志:大家好!

  欢迎您登上虎头山参观瞻仰。

  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虎头山革命烈士陵园”这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这是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为陵园题写的园名。

而我们此刻身处的虎头山,位于素有北国小江南之称的舞钢市境内,距离市区约15公里。对于舞钢,大家对她的印象更多的是停留在“山多、水多、有钢厂、地方小、人口少”这几个词语上,这些词语描绘出的是一个平静的、以自然风景区和钢铁而闻名的山水小城。但是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她不平静的一段过往。因为在历史的某一个时期,这里遭受了严酷战争的摧残,这里的人民承受了令人发指的迫害,这片土地见证了一批批觉醒者寻求光明付出的努力,渗透了新四军保家卫国而挥洒的热血。

在这里,简单交代下虎头山战斗的历史时点。虎头山战斗发生于1945年2月11日,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五师开辟豫中抗日根据地打响痛歼日军第一枪的地方,这场以少胜多的战斗,在我军军事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原“平型关”战斗。此次战斗规模虽不大,但较惨烈,展现出了新四军战士不畏艰险、英勇奋战的精神。

(走到广场)

说起虎头山战斗,大家可以先环顾四周,熟悉下地形。这里群山环抱,只有我们来时的一条路链接南北,直到现在也是舞钢市连通驻马店,进而继续南下的要道。而在战争时期,从打仗角度来讲这里易守难攻,南依山险,北控平原,进可攻,退可守,自然是兵家必争之地。

时间回到七十五年前,1944年夏,日军为了摆脱即将灭亡的命运,想尽快结束亚洲战场的作战,向河南正面战场发起进攻,调集精锐部队19万人,发动了第二次河南战役,国民党40万大军一触即溃,37天失掉38座城。6月9日,舞阳沦陷,在接下来的13个月中,日军用惨绝人寰的手段给舞钢人民留下了永远的痛和屈辱的记忆。

各位如果看过舞钢市老促会编著的《革命老区故事》一书,就会发现,上面记载了太多那段岁月舞钢百姓的无助与屈辱。祸降朱兰店,郜林、柏庄大劫难,武功沦陷,八台罪行,田洛庄故事等等等等,均是这里人民无声的哭泣。本次教学活动,只选取部分史料,供大家回望、了解,期盼大家触动、行动。

日军进入朱兰店后,便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残害百姓的手段令人发指。他们使用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惨绝人寰的方法,杀害无辜百姓。有的往身上先浇汽油,后用枪扫射,枪弹一着人身,火光随之燃起,被弹击火烧的百姓挣扎翻腾,痛苦之极,日军则鼓掌狂笑。有的则把割下人头排成一排,挑在枪上,嬉笑取乐。在这短短13个月中,共在朱兰杀害人员41名,毁坏房屋352间,强占民房96户,全村树木被砍伐一空,连耕作的黄牛都砍去四肢,扔在大街不允许靠近。至今,朱兰村上点年纪的人对日军犯下的罪行还历历在目,提起当年无不捶胸顿足。

单单在武功街,就有上百位无辜百姓丧生于日军之手。其中有一位年轻的父亲和别人稍显不同,因为他妻子怀中还抱着尚在襁褓、不足一岁的孩子。孩子因目睹父亲被害,受到惊吓哇的一声哭了起来,丧心病狂的日兵竟一把把孩子夺了过来,当着母亲的面扔进旁边的一口井里,母亲尖叫着发疯了一样扑向那口井,万幸,那是一口枯井,孩子尚在哭泣,还有命。母亲带着最后一丝希望爬进井里,想救出自己的孩子。结果呢,伴随一声巨响,母子两人被日军投入井中的手榴弹当场炸死。历史和电视剧不同,它更血腥,更令人绝望。一个远在山区的舞钢,一座普普通通的舞钢村庄尚且如此,那偌大的中国,正值日军侵袭豪夺的中原大地,又是什么模样呢?

我们回望历史,不免心头沉重;可是这种沉重,应该化作悲愤的力量,提醒我们现在的和平有多么来之不易,唯有自强才是唯一出路。不忘历史的意义,不是粗暴的去砸中国人已经购买的日货,不是肆无忌惮的在网络上宣泄不负责任的愤慨,更不是在听完后叹息一声继续无动于衷,不忘历史,而是学习这个曾带给我们无数伤痛的民族那些先进的经验和技术;而是告诫我们和我们的后代要努力拼搏,让我们的孩子更有希望、更有未来,更能肩负起一个国家的责任。不忘历史,痛定思痛则是民族复兴的开始,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当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可是现如今有许多人心里已经忘却了国耻,忘记了灾难。这主要是源于我们不良的价值观输出所导致的。一些抗日神剧频频登上银幕,误导了大家,已经让我们不能正视历史。战乱这个词好像距离我们十分遥远了,至少是有半个世纪那样遥远,我们一度认为我们很幸运的出生在了一个和平的年代,

一个没有战火纷飞的年代。可是,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近日发生在叙利亚的毒气袭击事件造成了数百无辜平民和儿童死亡,画面让人触目惊心。也许大家还记得一幅照片,照片里,一名3岁的叙利亚小难民,蜷伏在岸边,趴在沙滩上,仿佛睡着了一样,小男孩名叫艾兰,因躲避战争摧残在偷渡途中溺亡,冰冷的海水将小艾兰的尸体冲回到了不久前满怀憧憬出发的地方……这张照片深深刺痛了每一个人的心。而我国最西端距离饱受战乱之苦的叙利亚仅有2700公里。(乌鲁木齐距离北京就有3100公里)

我们生活的不是一个和平的年代,而是一个和平的国家,世界并不和平,只因祖国强大,我们才得以安居乐业,孩子才得以幸福成长。我们是幸运的!当年“誓死不当亡国奴”的中国人用骨气和勇气,向世界展示了什么叫永不弯曲的脊梁,杨靖宇被逼上绝境时,对已经麻木的老乡说:“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还犹在耳边。家不兴不成国,国不幸家何存?

这么多年过去了,作为战争的始作俑者,日本却拒不道歉,罔顾事实甚至篡改历史。我们可以忘记仇恨,但不能忘记伤痛,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当年中国之所以受到侵略,一方面在于当时长期积贫积弱,一盘散沙,另一方面也在于当时人民的民族精神,民族魂魄太过弱小,人们变得麻木不仁,这也是我们现今最应该防范的。

(往前行至广场台阶下)

这也就是虎头山战斗的历史背景,日军发动河南战役后,中共中央高度关注,果断做出了完成绾毂中原战略决策的一系列决定。7月25日,中共中央向北方局,华中局和冀鲁豫分局发布了向河南敌后进军的命令。与此同时,党中央在延安积极抽调干部,组建部队,挺进河南,开辟抗日根据地。接到命令后,新四军五师抽调1000多人组成了豫南游击兵团,黄霖担任兵团指挥长。在黄霖的率领下,沿平汉铁路进入嵖岈山地区后,随即展开了一系列清扫日伪顽的斗争。

国民党舞阳县保安大队大队长史聘侯及其土匪武装盘踞在母猪峡占山为王,打家劫舍,祸害百姓,而且他还投靠了日本人,当起了汉奸。于是黄霖决定先拔掉这颗钉子。

1945年2月8日凌晨,黄霖兵团对史聘侯部发动了突袭。当时正值严冬,天寒地冻,大雪封山,道路异常难行,一不小心就有滑落山下的危险。战士们经过艰难行军,悄悄来到了史聘侯部驻地附近,突然发起袭击。战斗刚一打响,敌人就疯狂逃窜,进入黄霖兵团预先设置的埋伏圈,或被歼,或被俘。史聘侯也被活捉。战斗结束后,战士们连夜向嵖岈山转移战利品,仅弹药就搬运了两天两夜。此战使黄霖兵团士气大振。

史部被歼后,日军被激怒。他们从漯河、舞阳、叶县等地调集日军1500多人,向占领母猪峡的新四军发起进攻。我军大部分官兵正在母猪峡搬运战利品向嵖岈山转移,只有三十八团一营200多名官兵在虎头山下的尹集镇唐寺沟附近布防警戒。

1945年2月11日凌晨,日军发起偷袭。日军行至唐寺沟北约500米处时,被我军哨兵发现。听到哨兵鸣枪报警后,我军迅速抢占了虎头山,利用有利地形阻止日军向母猪峡进攻。日军以为找到了我军主力,迅速在山下架好枪炮,向山头进攻,虎头山上下枪炮齐鸣,硝烟弥漫。战斗从凌晨进行到中午,我军战士临危不惧,打退敌人多次冲锋。阵地上,白雪被鲜血染成了红色,又被炮火的硝烟熏成了黑色。

此战我军共击毙日军180多人,自己也有20多人壮烈牺牲,其中在虎头山山顶阵亡的就有15人。

(登上台阶,主题雕塑前)

这是虎头山烈士陵园的标志性建筑——主题雕塑。可能大家都听说了,这个陵园里还有一个神秘现象,每当燃放鞭炮,这组新四军雕塑里总有清晰的“滴滴”的军号声响起,有人认为是烈士显灵,有人认为是山谷回音。经声学专家研究,这是因为鞭炮声被群塑像下台阶反射共振所致,共振的频率与军号声频率相近,这是一种巧合,但更多的人愿意相信它是必然现象。

中央电视台10套《走进科学》栏目,曾有一期《纪念碑下神秘的军号声》,介绍的是江苏省镇江市茅山新四军烈士纪念碑下,每燃放鞭炮便会传来军号声。虽然军号声之谜已被声学专家解开,但陵园仍然在纪念碑旁边立了个小号手塑像,演绎15岁新四军小号手壮烈牺牲的故事,供人寄托哀思。节目中介绍,每天有数百名游客前来听军号声,成为一景。虎头山新四军革命烈士陵园的军号声原理与茅山相同,也可考虑重点开发,形成富有特色的红色教育项目。

(绕过主题雕塑,到墓碑地)

十六年前的仲夏,也就是2001年7月30日,《平顶山晚报》刊登一版以《烈士,我们终于知道了您的名字》为标题,图文并茂讲述烈士名单的故事。故事中的烈士名单,就是大家看到的眼前这些镌刻在墓碑上的名字,这些名字是当时居住在虎头山附近尹集镇唐寺沟的一名80岁独居老人提供的。为什么时隔56年,这些烈士们的名字,才被世人知晓。

原来,当年虎头山战斗结束后,新四军首长找到在村中较有威信的村民陈苟秦,除了委托他掩埋烈士遗体,还秘密将15名死难烈士的名单交给了他,让他妥善保管。陈苟秦就把名单糊进了自家的土墙里。1946年,身患重病的陈苟秦将名单从墙中取了出来,交给侄子陈国志保管,只告诉他,和虎头山有关。陈国志只知道这上面很重要,也像叔叔那样,将烈士名单又糊进了自家的土墙里。就这样,这份名单就在陈家的土墙中一呆就是50多年。

2001年清明节前,尹集镇千余名师生上山悼念先烈,在此前后,有人打听虎头山战斗的情况,陈国志老人明白了,才将珍藏在自家墙洞里的名单拿了出来,将名单捐献给舞钢市党史研究室。

这15位英雄中有二班班长王文明、副班长李桂亭,战士王天义、王新和等。这些战士中年龄最小的尚不足15岁,一个15岁的孩子,他又懂得多少革命的道理呢。但是,他知道这个国家摇摇坠坠的时刻,需要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保卫家园的担子,哪怕流血,哪怕牺牲,也要为将来的和平拼一把。

中国各地都有这些可爱可敬的战士,他们牺牲在远离家乡的土地上。国家解放了,他们却没有回得了家乡。这些人,是为了名吗?不是的,因为牺牲的战士能被记下名字的,少之又少。他们是为了利吗?也不是,参加革命者精神很强大,物质却极其匮乏,连牺牲后,他们的家人也不是全都能享受到烈士家属的补贴,因为有太多的战士是以“无名”这样一个让人心疼的名字镌刻在墓碑上的,名字不详,籍贯不详,甚至连年龄都说不清楚,这让追认工作的开展也困难重重。这些战士不为名,不为利,为的是用自己的热血换取家乡人民的太平,为得是心中那份主义,他们为主义而献身。

英雄已逝,英灵长存。让我们谨记所有英雄的丰功伟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共创光辉灿烂的美好明天吧!

先烈们,安息吧!

虎头山的讲解,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回忆过去,重拾历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再一次解开伤疤,细嚼伤痛的初衷是什么;所有的重温历史,所有的学习形式,都是为了有现实意义。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现实意义就是增强党性,用所学指导工作,用触动影响生活。哪怕这种触动只有一丝丝,学习就是值得的,花的时间就是有收获的。

接下来,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为烈士敬献小白花。(看是否制作)

敬献结束后,我们在新四军主题雕塑前重温入党誓词。

你可能感兴趣的:(虎头山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