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远孤独,太近伤害

图片发自App

文|江晓白

01

有人发了一条朋友圈,虽然用词模糊而文艺,但成年人一读便知:

他(她)被人像鼻涕一样甩了/被老板像猪一样骂了/被房东像狗一样赶出来了/被便利店伙计像苍蝇一样拍出来了(赊账太多)

……

太多了。可能比上面列举的还要惨烈一百倍。

你觉得该上去问问怎么回事,顺便安慰他,也顺便在他的不幸里总结经验为己所用。

你想了半天,不知如何措辞,正想再回头看看那条朋友圈,找找话题的切入点,才发现那条朋友圈已经不在了,被删除了。

你长出一口气,很好,你不用纠结了。什么都没发生,不是吗?

发了一条朋友圈,又删除了,这样的事,谁没干过?

02

我就干过这样的事。

编辑了一大段微信,想了想又一个个字删掉;写好了一封邮件,在点击发送时又取消;拨通了一个号码,响了0.01秒,又快速按掉。

非关矫情,是觉得不合适。

遥想年少时,小小的情绪也会昭告天下,现在成年了,大大的悲伤都能化繁为简。

现在,不合时宜的事,不会做了,不适合倾诉的人,不想去谈心。

也懂得了,与人相处和交往,近则不逊,远则怨。

也即所谓的“边界感”:我们需要承认和尊重彼此的独立性,我承担我的责任,你承担你的责任,绝不轻易越界。就像两只鸡蛋,都带着自己的壳。你想跟别的鸡蛋亲近,也只能期望成为“一个篮子里的鸡蛋”,而不能期望成为“同一枚鸡蛋”,因为如果挨得太近,就可能鸡飞蛋打。

图片发自App


03

人逐渐长大,是一个把哭声调成震动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到“边界感”的过程。

曾经有朋友很善良,散步途中发现一只流浪猫,觉得猫很可怜,就带回家好好喂养,过了几天,还是散步,又遇到一只野猫,觉得那野猫也很可怜,只好也带回家收留。第三只,第四只……从此附近的野猫都被她遇到了,她家成了猫窝,她的生活都被猫占住了。她一边养猫,一边怨气冲天,觉得自己的生活被这些猫给毁了,可真要扔下它们,她又于心不忍,就这样她成了猫奴。

其实,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善心,助人者和求助者之间都应该有边界。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要警惕我们的好心突破了边界,最终损害了彼此的关系。

其实朋友之间也是这样。

从嘘寒问暖,到音讯稀疏,从无话不谈,到渐行渐远,中间穿插着“你责怪我不理解你的痛苦,我责怪你不感恩我的付出”这样的戏码。

其实,不是不理解,不是不感恩,仅仅因为,我害怕我所有的造访,都是唐突。

04

人都害怕孤单,但人生来孤独。

这世间那么多黑暗和阴冷,我一个人的体温,不足以抵御,我想靠你近一点。

你伸手拥抱我,给我一个侧怀。我蜻蜓点水般,靠近,接触,又离开。

即便那温暖是稍纵即逝,是隔靴搔痒,是杯水车薪,是于事无补。但我,还是得离开。

只因为我知道,不能形成依赖。倘若对那一点点温存上瘾,彼此势必缠绕交融、亲密无间----而越接近,越是原形毕露,越是轻慢虚浮,也越是让伤害有机可乘。

太远,我们都孤独,太近,我们受伤害。

05

既然太远孤独,太近伤害,那有没有折中的办法?

我的回答是:别太虚弱。不依附任何人,不空虚片刻,不彷徨明天。

无论是秋赏落叶,冬看雪;还是春风得意,山重水复;亦或者是万人敬仰,无人问津,我们都务必,不惊不喜,不骄不矜,精神和灵魂,自然也就不会起落无度、回环不定。

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少了“感时溅泪,恨别惊心”,不再“为赋新词强说愁”,才能“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

无所动,才会无所求。不求,自然也就不会想要去依赖和依靠。

灵魂的平和与丰盛,是强大的内在照耀的,不是外界馈赠的;精神的饱满和充实,是自己创造的,不是他人给予的。

愿你我,都能做自己的小小太阳,无需披着刀枪剑戟,去借他人的光。

你可能感兴趣的:(太远孤独,太近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