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与“接纳”:家庭教育心理课堂分享体会

昨天晚上,我尝试了人生中首次网络课堂分享,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体验,因为我的认真及专注,得到孩子班级的家长心理课堂老师们的肯定,邀请我分享学习体会,以下是我的分享内容:

非常高兴能够参与这次家长心理学习课堂,也非常荣幸在这里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座的各位,都是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非常强的专家,对于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与孩子沟通,以及如何教育孩子,都有自己非常独特的想法和见解,因此我仅就自己在这次心理课程学习上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做一些分享,那么我分享的两个核心词语,一个是共情,一个是接纳。

首先来谈谈共情这个词,共情这个词语,在心理学这门科学中出现的范围和频率是非常高的,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和体会,理解和认同对方的内心感受。通俗的说就是,把你当做我,把我当做你,那么在我们家长和孩子的相处中是怎样利用共情这一方法的呢?

这里我想,先谈一谈这几天我在家长打卡区上面看到的内容,很多家长都提到了烦躁,焦虑、生气、愤怒这几个情绪关键词,他们是这样描述的:每当看到孩子写作业拖拖拉拉,怎么喊都没反应,只想着玩耍,写过的错题又一再又一再犯同样的错误,考试考不好,一边学习一边吃零食,总之一切与学习不相关的事都很感兴趣,一切与学习相关的事情都很排斥。

我和我的女儿一样,每天都在为写作业的事情而纠结,而愤怒而生气,因为他每天回家以后就跑到电视机前看电视,然后把所有的零食都打开来吃,还要脱掉袜子在沙发上跳来跳去,我就很生气,我觉得身为学生就应该放学后马上做作业,马上温习够功课。然后,我们都觉得自己有道理,但是我是家长我更强势一些,于是强拉硬拽把她拖去写作业。然而,结果呢,心不在焉,消极对抗,要么在玩手,要么在发呆,就是不肯写作业。

这样的较量通常是双方都怄气。因为我们都只站在自己角度考虑问题,我认为学习应该放学马上写作业,我女儿认为学校学习一整天了,回家应该先放松放松看会电视再去写作业。但是,我是家长,我应该站在更高更理性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尽管这个时候我处在火山喷发口,即将爆发,但我还是冷静下来,把她当成“别人家孩子”,因为我们总是对亲人严格,对别人客气,当别的孩子到我家来做客,通常都会各种满足他的需要,我就打开电视和女儿一起看,反正自己上班一天也累了,就当放松放松了。这样处理以后,女儿的需求得到满足,我的情绪也得到有效控制,在看电视的过程中我们又愉快地聊天,谈谈一天的感受和经历,然后女儿心满意足地写作业,带着这种愉快情绪作业很快就完成了。我也避免了一次歇斯底里。

说完共情之后,接着来说一说“接纳”。这几天,我和周雨老师在探讨情绪困境的时候,都认为某些负面情绪如焦虑、失望、抑郁等给我们带来了压力,而这种压力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自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就如同我们都觉得“别人家孩子”好,其实别人家孩子也就是我们也就是理想的孩子,他与现实中的孩子存在差距,这个差距就让我们焦虑了。

因此,我觉得我们家庭教育首先是学会接纳。孩子就是另一个我,映射出我们所有的有点和不足,不接纳孩子就是不接纳自己。

就我个人而言,我的女儿其实性格方面更偏内向。而内向在当今社会中,常常与“敏感、腼腆、害羞、反应迟钝”联系在一起,记得她小时候,总不爱参加各项活动及比赛,跟认识的小朋友总是不会主动打招呼,更不要说主持一个晚会表演一场节目了,我曾为此懊恼不已,甚至有时会火冒三丈,觉得她太胆小、羞涩让我很没面子。

但是,当我静下心来与女儿独处时,发现她很喜欢把自己带入到某个故事中,专注地编造想象这个故事,然后给出一个结构合理、情节丰富的新故事,这个故事包含她所有的认知和深思熟虑,几乎接近我们成年人的认知体系。

同时,女儿在处理某个具体问题时,比如学习上的难题、和同学相处的分歧,步调虽缓慢但更具有目的性。她更喜欢在一段时间内致力于一件事情,认为这样也许会更加专注。

因此,我觉得在和孩子相处中,首先是接纳,然后是共情,即接受这个孩子是基础,是核心,在处理具体问题时采取平等态度,站在孩子角度体会对方心理和感受,这样或许能有效改善我们和孩子的关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共情”与“接纳”:家庭教育心理课堂分享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