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节气“斗指辛”,衣食住行话养生

斗指辛为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此时天气虽已热,但还达不到最热的程度,所以叫小暑。俗语“热在三伏”,伏:即伏藏的意思,小暑节气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说明小暑时节风中带着热浪,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小暑时节天气炎热,昼长夜短,相对其他节气而言,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更应注意养生保健。此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最宜“春夏养阳”,保护人体的阳气。小暑时节,容易烦躁不安,易困乏,少精神,应该根据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养护心身。

夏历有“小暑开始热,减衣身上轻,抓紧种蔬菜,备足过严冬”之说,即衣着宜轻便。“六月六”相传这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这一天多在小暑前夕,为一年中日照时间最长,阳光辐射最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多选择这一天“晒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爱美的女郎则喜欢露足穿凉鞋,涂上指甲油以美趾,看上去犹如梅花瓣瓣,为炎炎夏日增添了一道景观。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接接地气,有利于身体健康。

夏天出汗较多,金属首饰(如耳环、项链、手镯)中所含的镍、铬会溶于汗水中,并能渗入皮肤内,从而引起接触性皮炎,故不宜常戴。也不宜久穿长筒丝袜。否则,不仅使汗孔不能舒张,影响汗液的排出,而且汗液中的皮肤代谢产物还会刺激皮肤,导致发痒,甚至触生皮肤炎症。

民谣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民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此期可喝粥品,如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米、猪苓、泽泻、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或甜或咸,适合此节气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于防暑,但是不要食用过量。

民间有小暑黄鳝赛人参之说,以小暑前后一个月产的鳝鱼最为滋补味美。因为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小暑时节最宜吃黄鳝。黄鳝蛋白质含量较高,铁的含量比鲤鱼、黄鱼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黄鳝还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防治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对食积不消引起的腹泻也有较强的作用。用素油炒鳝片加大蒜方法简便,老少咸宜。

小暑吃藕也是民间的饮食习惯。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及膳食纤维,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最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助睡眠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小暑时节居家的人,应注意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既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也符合“夏养阳”的原则。所以,小暑在家,心自然凉。

民间还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暑时,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材,如木墩、椅凳等,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所以,一定要注意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有的人刚返回家门即冲冷水澡,殊不知,这对身体健康非常不利,很容易引发身体不适,或者埋下健康隐患。

出于防暑,小暑时避免经常外出,特别是尽量不出远门,例如不宜前往外地旅游,以避暑气。

中暑是夏季的常见病,小暑时节的天气特点更是容易发生中暑,所以外出时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带好遮阳伞、遮阳帽等工具,多喝水,并尽量避开午后太阳热辣时外出。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暑节气“斗指辛”,衣食住行话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