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不打压”怎么那么难?打压式教育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中国父母的三大利器:“听妈妈的话。”“你不应该这么做。”“我都是为了你好。”中国父母希望通过“打压”让孩子听话,而这背后暴露的是对教育的焦虑。


哪类家长习惯打压式教育?

1、第一类是受原生家庭影响,从小生长在打压式环境中,这一类家长他们习惯了父母的教育方式,即使有所压抑,但是已经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多以类似的为主。

2、第二类是父母对孩子的未来寄予了过高的期望,甚至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唯一,心目中期待的是一个完美的寄托,而不仅仅是孩子这个个体,忽略了孩子的独立人格。

3、第三类父母就是人的个性所致,如果父母本身比较强势,处处以自己为中心,控制欲极强,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孩子就会产生父母觉得自己哪里都是毛病的感觉。


父母为什么要打压孩子?

1、父母的初衷并非是打压而是鼓励。

父母那一代教育精神提倡的是“梅花香自苦寒来”“学海无涯苦作舟”,所以无论孩子已经做的多么优秀,家长都希望孩子做的更好,因此用打压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期望,让孩子从小学会吃苦,就是对孩子未来的负责,而不从孩子个性化出发,考虑每个孩子的差异化。

当家长面对质疑时,回答往往是:“我都是为你好,我是有苦衷的 ”“你现在还小,还不懂”“我打压你是为你培养坚强的性格”等等。

可见,父母的初衷是好的,可是方式却有待肯定。

2、怕孩子骄傲,永远不会给一个满分。

我的一个朋友就和我说过他的家庭教育,他说他妈妈对他最大的表扬就是“还行吧。”所以他以为他永远都不能做到最好,一直不断努力。诚然,这种办法也有好的效果,我的朋友长大成人后还是挺优秀的,但却不够自信。

还是老一辈的思想,遵从“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只要孩子特别开心和满意自己的成绩,父母就担心孩子翘尾巴了,于是赶快打压,即使是开玩笑的说,也不会给你一个实在的赞美。这样的父母还会经常拿自己孩子和优秀的孩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以为是为孩子好,实则伤了孩子的自信心。

3、父母不希望任何人蔑视自己的权威。

就是前面说过的比较强势的父母,如果孩子渐渐长大,有了自己思想,学会和自己对着干了,这类父母会十分恐慌,因此就会用打压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权威,让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这种教育方式是十分自私的。

打压式教育的典型代表:

《小欢喜》中宋茜对英子变态式的爱,剧中宋茜一直希望英子能够考上清北,即使孩子考了650的高分,宋茜依然不满足,对孩子的教育批评永远大于鼓励,是典型的打压式教育。而活在这种家庭中的英子像一个机器一样,没有任何生机,对妈妈的话不敢有任何反抗,但是又很无奈。宋茜对孩子的爱本质上是一种控制欲。


湖南卫视的节目《少年说》第一期节目里,有个袁景颐小朋友,说出了每个人少年时代最大的烦恼——为什么家长总觉要别人家的孩子更好?她用尽力气冲着台下大喊:妈妈,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为什么你不看一下!

在节目中,尽管孩子已经说出了自己的心声,甚至当场观众都已经感动,但是孩子的妈妈似乎为了挽回尊严,现场对孩子进行说教,丝毫没有给孩子认真沟通的机会。可想而知小景颐内心已经压抑了多久,又是多么的自卑。

打压式教育下的孩子会受到哪些伤害?

1、“抹杀”孩子学习的天性

打压式教育,本质上是强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就像《小欢喜》里面宋茜和英子一样,孩子活的像一个木偶,对学习逐渐变得麻木,觉得学习没有趣味,使孩子失去了探索和学习的乐趣,还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曾经我的一个学生和他妈妈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由于母亲相当强势,使得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课堂中,当我让他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时,每次的回答都是“随便,都可以”。能看出,他对学习已经失去乐趣,学习完全是为了完成任务。

2、孩子更容易叛逆,加剧亲子之间矛盾

本身处在压抑状态下的孩子进入叛逆期,反应会更加强烈,处处和父母对着干,本应和谐的亲子关系却成了“敌人”关系。

还是上面那个学生,有一次母亲给我打了很长时间电话,基本都在诉说孩子和他成为对立面的无奈,我劝她适当放手,她却难以做到,原因就是为孩子付出了这么多,孩子小还不懂,要让孩子依照他的方式成长才是最正确的。

可想而知,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孩子,难以形成健康的人格,也难以感受成长中的快乐和自由。

3、会让孩子自我嫌弃,自我认同感低

打压式教育极大的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磨灭了孩子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积极性。父母经常否定孩子,跟孩子说不,会让孩子自我认同感低,认为自己“什么都是错的”、“做什么、想什么都是错”,没办法接受自己和外界。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也会自己先否定自己,对自己失望。

早前的“常春藤博士跳楼自杀”事件,引起热议,它被称为“打压式教育下的悲剧”


4、让孩子原本的自信、快乐变成自卑与敏感

姜文曾经在《十三邀》说:“我是个很不自信的人。”他自己分析原因的时候说:“做了很多努力也不行,我不知道怎么能让她(母亲)看见我做的事高兴。”


可见,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从小的经历都会影响其一生,而这个阴影也会一直伴随着孩子。

父母对此,一贯的理由是:”我都是为了你好“,殊不知”刀子嘴豆腐心“却仅停留在了表面,孩子的内心被打击,形成习惯性自卑,是无法理解父母的”好“的。

5、会让孩子复制父母的行为,变为新的“施加者”

央视教育纪录片《镜子》中,14岁的泽清说: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

原生家庭的影响是深远的,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父母的感染,孩子小时候是忍耐,可是自己有了家庭后,会把父母的教育行为无意间传递给下一代。


应当如何教育孩子?

日本著名教育家铃木镇说,“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首先要以爱心和热情去努力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要学会鼓励和赏识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一味地用责备和打击的语言和行为去逼迫他们学会‘听话’,因为在威逼和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只能变成怯弱和虚伪的人!”

著名教育学者钱志龙博士,在他的公益讲座《熊掌和鱼:略带偏见的中西方教育比较》里,展示了以下两张图。


图中,左边是中国式教育,右边是西式教育——“中国的教育是灌满一桶水,西方的教育是点燃一把火。”

对比前面的例子,这份报告可以反映出中国家长不在意孩子的感受,不尊重的想法,尤其看重学习成绩等问题。

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是:

1、用鼓励和赞扬代替打压

英国著名教育家史宾塞说:“对孩子的一次喝彩,胜过百次训斥。喝彩和鼓励,可以让自卑的孩子走出泥沼。”

鼓励孩子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动力,还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孩子受到鼓励,思维会更加活跃,因此更会愿意探索新的事物。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也说:"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

人本性如此,孩子自然也不例外,孩子都是渴望被赞美的,赞美会让孩子更加乐观,做事也更加积极。

这里提示一点,家长不能为了赞美而赞美,赞美要讲究分寸,要有具体的点,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夸孩子“你真棒”,用“你今天替妈妈洗碗了,妈妈能够多一些时间休息,你真是个体贴的好孩子。”这样的话赞美会更有效。

2、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

和打压式教育里不尊重孩子的想法相反,正确的教育方式是要时刻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作为父母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维护孩子的人格尊严是每个父母的责任。

不论孩子多大年龄,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人, 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选择自己喜好的权利,父母不应该轻易干涉孩子的成长空间。

凡事不要总是想着替孩子做主。你不学会尊重,未来孩子也学不会尊重。恶性循环下去,孩子的性格就会出现缺陷,比如随时一点就爆的情绪,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同理心,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不会尊重别人和感恩别人的付出等等。

当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应该做的是正确引导,而非直接的批评。


3、和孩子处在平等的地位

很多父母教育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摆出一种过来人的姿态,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认为孩子就应该听父母的。这种思想本身就是把孩子和自己的沟通放在了一个不平等的地位上,孩子还敢说出真心话吗?

孩子3岁开始有自我意识,三岁后他开始使用“我“,此时,父母就要注意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尽管孩子还小,但是我们也要平等对待;尽管孩子大部分时候还是要听父母的,但是我们也要多询问一下孩子的想法,这样更有利于孩子未来步入社会时候的独立性。

不把孩子“当孩子”,他们会从小就非常体贴,像个小大人一样让父母感受到温暖,适当向孩子示弱,孩子还会更加努力挑战自我,肩负起责任感。

曾经演员海清就在微博里称赞自己的儿子是个“小暖男”,这都得益于海清正确的教育方式。

4、降低教育焦虑感

实际上无论是打压式教育也好,还是控制欲也罢,都源于父母对教育的焦虑。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但是又生怕孩子跑偏,觉得打压的方式更能让孩子体会社会竞争力的残酷,可是父母不停的说“不”,孩子就会形成自我否定,以至于和父母的关系逐渐疏远。

因为焦虑,本应该亲密的亲子关系却越发疏远,是得不偿失的。教育焦虑,说到底,是对于孩子未来的前途和教育之路的特殊关切带来的一种不确定性的情绪反应。

与其用牺牲孩子的童年甚至人格作为代价,还不如放平心态,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孩子已经努力付出仍然成不了人中龙凤,我们也不要过于压迫孩子,选择孩子擅长的点去挖掘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毕竟人生的路很长,孩子即使大学毕业之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学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是如此的,孩子既然降临到这个世上,就存在他与众不同的特点。

父母认为孩子不行,是因为用大众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而没有用发现的眼光去发掘孩子。不是每个孩子生下来就是学霸,就是擅长学习的,不能只用成绩来评价一个孩子的好坏。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小女孩从小特别好动,在班上总是坐不住,老师们都告诉家长让孩子去看心理医生,被迫无奈,这个家长去了。

心理医生把孩子单独关在一个屋子里,开始的时候孩子总是走来走去,心神不宁,但是过了一会儿,房间里想起音乐,这个孩子就不由自主的跟着音乐跳起舞来,并且非常投入,医生让家长从门外看,告诉她:“你的孩子没有多动症,她是一个舞蹈天才。”后来这个小女孩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舞蹈家,并且还开了很多舞蹈机构,非常成功。

希望所有的家长都能够保持平常心,并且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努力让孩子成为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才。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到“不打压”怎么那么难?打压式教育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