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讯 (融媒体记者 尹晗 陈惠 张玉辉 荆冰 裘佳 王丽娜 黄晶 秦苗 贾薇薇 宋箐 胡海燕)3月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在京开幕,2022“两会时间”正式开启。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京开幕,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了2021年卫生健康工作,并对今年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在3月6日由医师报社和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主办的“声音·责任”2022全国两会医界代表委员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葛均波,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省立医院院长赵家军,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唐金海等21位全国两会医界代表委员齐聚云端,就“关注罕见病”“中医药振兴发展”“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为助力健康中国,推动医疗行业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健康中国 医者先行为宜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与信息司司长毛群安表示,健康中国行动实施以来,全社会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增强,公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快速提升。卫生健康系统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和健康中国行动推进过程中,是主战场、更是主力军,医务工作者要率先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要以身作则,为社会做出示范。因此,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开展“健康中国医者先行”活动。
毛群安指出,如今,广大医务工作者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很多医务工作者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为进一步强调“医者先行”,各地、各医院既要关注广大民众的健康,也要关注医务工作者的健康。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也会密切关注各地、各医院在健康中国行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并进行总结、推广。
传递呼声 助力卫健事业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会长郑宏表示,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我国广大医务人员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如今,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虽尚未结束,但广大医务人员的无私奉献,使我国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也使我国在国际上赢得了普遍赞誉。
郑宏希望,各位参会医界代表委员能够将医药卫生领域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和医务人员的呼声带上“两会”,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服务医师 贡献媒体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国计民生问题,作为临床一线医生和医院管理者,能在两会上为医疗行业发声、使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变得更好,既是我的荣誉也是责任。
《医师报》每年在“两会”期间举办“声音·责任”全国两会医界代表委员座谈会,为医务人员提供了思想碰撞的平台,作为行业媒体,《医师报》一直致力于反映医师群体的声音,聚焦行业的最新进展。两会期间,通过在线直播、讨论,能将我们代表委员们的声音传播出去。希望《医师报》能一如既往地做好这份工作,广大医务人员也应维护好这个平台,为行业做更多贡献。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副秘书长、《医师报》执行社长兼执行总编辑张艳萍在主持座谈时介绍,2009年以来,《医师报》连续14年在每年全国“两会”期间主办“声音·责任”全国两会医界代表委员座谈会,累计邀请医界代表委员近400人次,就关注医患关系、关心医生健康、推进医药改革等50多项议题进行研讨,取得了巨大反响,有力推动了“医闹入刑”“中国医师节设立”“《执业医师法》修订”等工作,为推动行业前行贡献媒体人的力量。
重点关注一
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
医师报讯 (融媒体记者 黄晶 见习记者 冯倩倩)2022年,国家在多年大力支持中药振兴发展的前提下,首次提出“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在3月6日由医师报社和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主办的“声音·责任”2022全国两会医界代表委员座谈会上,业内人士认为,这对中医药而言是动力也是鞭策,说明中医药在治未病的主导作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以及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发挥还不充分,急需进行综合改革。为了推动中医药健康发展,两会中医界代表委员们纷纷献策,共推中医发展潮,共筑中医影响力。
让中医在海外得到应有的地位与尊严
中医药海外中心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欧洲等地,在南美洲、非洲的数量较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存在很多空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西苑医院徐凤芹教授介绍,中医药进入海外196个国家和地区中,仅29个国家设立了相关法律法规,20个国家将针灸纳入医保体系,中医药在大多数国家还处于未受法律保护的灰色地带。急需推进中医药在海外法律和制度保障进程。
海外的中医质量良莠不齐,数量不足,中医药标准体系未与国际接轨,传统医药在大多数国家都处于补充和替代的地位,高品质的中医药国际服务品牌还未建立,发展环境不容乐观。
徐凤芹委员建议,要加强中医药海外健康发展,需要政府主导,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各国政府提供更多的政策法律法规,有法可依,中医药在海外才能获得应有的地位和尊重。
中医界要像屠呦呦发明青蒿素一样,做出更可信、更高层的中医研究成果,推动中医药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可信度。以海外中医药中心建设为抓手,实现海外中医的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发展。同时,整合国内中医药医疗、科技、教育产业等优势资源联合出海,以医为先导,以药品器械等产业为支撑,实现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可持续的商业发展模式。
加强中药材生产管理 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我国规模化人工种植的药用植物已达500余种,200余种常用大宗中药材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养殖,基本满足中医药临床用药、中药产业和健康服务快速发展的需要。然而,中药材在生产、流通和使用管理涉及农业、林业、工信、商务、药监、卫生健康等多个部门,各部门都负责又都不管的状态,导致中药材违规生产、质量问题和市场乱象屡禁不止。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医院姚卫海教授提出,要明确主体责任,各种植产区地方政府负总责,相关部门配合联动管理。推行规范化种植,建立全产业链的技术规范并加强过程控制,保障中药材质量和安全。制定具体品种的生产规范和技术规程,让生产环节有法可依,确保新《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在技术上落地。
姚卫海委员强调,要围绕中药的特点,加强质量评价研究,质量等级标准制定,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打好基础。建议完善保障优质优价的政策设计,健全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市场机制,加强质量监管体系建设。
提高中药现代生产技术研发能力,推进中药农业与中药工业协调发展,合作开发和攻克产业发展的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产业关键技术的集群突破。
加大医养结合机构改革力度
2019年《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指南(试行)》印发,充分利用中医药为老年人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服务等。但中医药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深度远远不够。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中医院原副院长李延萍教授分析,能提供中医药特色服务的养老机构少、技能人才缺乏、医保等配套政策暂未与社区居家养老有效衔接,“家庭照护床位”收费标准相对较高,都是目前面临的问题。
李延萍代表建议,找准关键问题,深入落实现有或新制定的人才培养、资金匹配、医保扶持等政策,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更重要的是要扩大‘家庭照护床位’试点,探索中医药深度参与的有效模式。”李延萍代表建议,在各地遴选经济基础好、老年人密集的街道、社区,扩大“家庭照护床位”试点,特别是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机构提供“家庭照护床位”服务给予政府补贴,落实将养老机构内设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管理这一政策。发展主题,发展中医药特色,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获得感。
重点关注二
医药护技康体系亟待建立
医师报讯 (融媒体记者 裘佳)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在3月6日由医师报社和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主办的“声音·责任”2022全国两会医界代表委员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凌锋教授以卒中康复举例,在发达国家卒中患者致残率仅30%,而在中国致残率是75%,这就是康复好坏的区别。对于卒中患者,如有康复,90%的人可以生活自理,而在我国接受康复的患者很少,仅6%的人可以获得自理的状态。“我国有5000多万残疾人、7000多万老年人,还有2亿慢病人群中的1000多万人是需要康复的。然而事实上我国现有的医学康复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康复治疗师规范体系尚未形成
凌锋表示,国家卫健委在2021年就发了一个8部委的文件,以加快医疗康复工作的发展,培养大量的康复技师。然而,康复技师、康复治疗师的职业并不存在于1986年《卫生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里。
其次,虽然已有682个康复技师教育单位,而且每年能招5万人,培训的方向和培训的内容不够规范。要什么样的学历,分多少层次,发展空间是什么,认证标准是什么,获得国家行政准许的资质是什么,职业的范围是什么等等问题均未有明确的答案。
第三,原国家卫计委2014年提出培训,但这些年培训人数仅1万人,急需建立一个统一的康复治疗师的规范化培训制度。
第四,目前在医院人事管理体系中没有将康复治疗师入列,在国家职业大典中没有相应的命名,就很难制定相应的法规。
康复治疗师规范化培训长期机制5大建议
因此,凌锋委员呼吁,亟需建立康复治疗师规范化培训长效机制。
第一,与时俱进,教育、培训、考核认证同步进行。老人老办法的认证和新人新办法的考核获得统一,就可以继续长期走下去。
第二,建议卫健委启动对1986年《卫生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的修订,增加康复治疗师的分类,形成医、药、护、技、康五类职务,从根本上推进康复医疗事业的发展。
第三,要建立国家规范化的康复治疗师大学教育制度。
第四,国家财政有相应的拨款来支持康复治疗师的培训。北京市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这个经验值得借鉴。
第五,建立我国康复治疗师培训体系和考核认证标准,应该参照规培系统,对康复治疗师也进行体系的建设,有更多康复治疗师人群。无论外伤的年轻人还是功能受损的老年人,经过康复治疗都能有快乐、健康、有尊严的生活!
重点关注三
加快药师法立法进程
医师报讯 (融媒体记者 尹晗)目前,我国居民不合理用药问题普遍存在,涉药安全事件屡有发生。我国的用药安全程度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
两种体系导致药师水平地位不同
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在3月6日由医师报社和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主办的“声音·责任”2022全国两会医界代表委员座谈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李甦雁指出,我国不合理用药现象主要有四种:一是药物选择错误;二是药物使用方法错误;三是联合用药的错误;四是药物在使用的剂量上有错误。而这些错误,本应通过药师的规范执业来最大化的避免。
“药师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职能是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优良药学服务、保障药品临床合理应用。健康中国战略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我国全体药师队伍的积极参与。”李甦雁代表介绍,我国药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家卫健委管理、在医院执业的临床药师;一种是国家药监局管理、在药店执业的执业药师。两种不同的体系造成了我国药师的职业水平和职业地位存在很大差异,影响了我国药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药师法立法进程已有22年
早在2000年,原国家药监局就启动了执业药师立法基础调研工作。此后药师立法工作多次启动,多次停滞。《国务院2015年立法工作计划》明确《药师法》的立法名称,由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起草。2021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务院2021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计划中提到2021年药师法草案预备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药师法的立法进程已经持续22年,药师法立法进程的加速迫在眉睫。”为此,李甦雁代表和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医疗集团理事长王静成建议:加快制定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师法》,制定统一的药师制度和准入标准,明确药师的法律地位和责权利,保障合理用药和百姓的用药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师法》中的“药师”为广义的药师概念,不仅包括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体系的临床药师,还包括执业资格准入体系的执业药师,构建一元化的药师管理体系。
李甦雁代表表示,目前我国医疗机构及社会零售药店药师服务模式逐渐从“以药品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从“以销售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应通过药师立法的指引价值,推动药师服务模式的转变,并通过药事服务费的形式肯定新的服务模式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