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说文解字》中的生僻字

        初读《说文解字》者,会对其中大量出现的生僻字印象颇深。为什么《说文》中会有这么多生僻字呢?

        从《说文》中收录的9000多个字中,可以依稀感受到古人的“造字情结”。应该承认,在汉语文字的肇始时期,创造出大批的文字以供选用,给人们以尽可能充分的选择空间,是很有必要的。为数众多的汉字,凝聚了造字者的辛苦,也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这9000多个字中的一部分被人们反复使用,成为常用字;还有一部分是偶尔有见的不常用字。此外的字,彻底不被使用,沉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这些字为什么会被弃用呢?笔者认为,原因之一是所造的字含义过窄,因而应用范围过窄。以“牛部”的字为例。在《说文》的“牛部”,对于形形色色的牛都有专用的字。譬如,“㸬”,是指两岁的牛;“㹁”,白黑杂毛的牛;“㹊”,白色毛的牛;“㸹”,脊背为白毛的牛,等等,还有许多。学习文字是需要记忆的,人们很难记住太多的文字,因而要求每一个文字都尽可能有较广的含义,较宽的用途。某些字的用途虽窄,却无可替代,也是可以保留下来的,如生僻的地名用字。如果字义偏狭,又并非无可替代,那就没有使用的价值了。“㸬”等字的含义就过于狭窄。对于两岁的牛,人们可以直接称其为小牛,不必以“㸬”呼之。这些文字被弃用是理所当然的。

        “牛部”的另外一些字,因为字义涵盖较宽而被沿用下来。譬如“牡”与“牝”,分别表示公畜与母畜,被保留下来,至少可见于文言文中。“犊”为“牛子”,也就是小牛,不仅被沿用至今,而且出现在“初生牛犊不怕虎”“护犊子”等日常用语中。《说文》中“牛部”的常用字还有“牲”“牵”“牢”“特”等。隶属于“牛部”意义最宽广的字是“物”。

        生僻字被弃用还有其他原因,譬如为表达同一个含义创造了过多的字,等等。这里不详细探讨了。

        需要指出的是,生僻字不再被使用,并不意味着这些字就完全没有价值了。《说文》中收录的生僻字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价值。

        其一,一部分生僻字是《说文》部首体系的重要节点,对于构建部首体系的作用不可或缺。在本书第十一章的讨论中,将证实这一点。

        其二,一部分生僻字在字义解释上具有重要意义,是“字义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离开了这些生僻字,有些字的字义就无法解释。

        其三,生僻字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并不会因为字被弃用而彻底泯灭。今人依然可以从这些生僻字中,特别是《说文》对生僻字的解释中,发掘出与古代思想史、文化史、民俗史等相关的宝贵资料,虽然可能是一鳞半爪,却弥足珍贵。

                  ——引自拙著《篆字快速入门与〈说文解字〉导读》一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议《说文解字》中的生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