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万上私校,高考302分,妈妈哭了:这3件事,老师替代不了父母

无论多昂贵的学校,多优秀的老师,也无法替代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位置。有些教育,老师给不了孩子,只有父母能给。

高考出分了,几家欢喜几家愁。

浙江嘉兴一位母亲吐槽自己的孩子:

“三年都在私立学校读书,花了我十几万,今天的成绩出来……”

“我不想说人家考的一本、二本,他连基本的高职都进不去。”

“我都气了两餐没吃饭……这样的孩子以后该怎么办……”



评论中,有的网友安慰她“成绩不是最重要的”:



有的网友对她的经历感同身受:



还有的网友认为“成绩的好坏,跟孩子自身,跟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是啊!好成绩不是死记硬背来的。


教育专家Wendy老师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影响学习成绩的4大因素,分别是:学习动机、学习习惯、理解力和意志品质。


很少有人天生是学霸,大多数优秀成绩的得来,离不开孩子的努力,更离不开家长对孩子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所以说,想要搞好学习,光靠老师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家长和老师互相配合,各自承担起自己的教育责任。


老师的工作是“教书”,而家长的工作是“育人”。孩子未来将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首先取决于家长。


正如教育家冯那斯基说的:

“孩子成为什么样,全靠父母塑造。”


但是,许多家长忙着拼事业,把孩子扔到学校,什么都不管……认为自己花钱了,孩子的好与坏都是老师的问题。


这个观念显然是错误的。


家庭教育是个性化的、终身式的、示范性的,父母是孩子终身的老师和学习的榜样。


无论多昂贵的学校,多优秀的老师,也无法替代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位置。


有些教育,老师给不了孩子,只有父母能给。

一、父母的行为,影响孩子的习惯


家长群里,吐槽最多的是孩子的习惯问题:

“天天就知道玩手机”“买了那么多书,一本都不看”“天天睡懒觉,跟她那个爸一模一样”……


俞敏洪说过:

“家庭就是‘复印机’,父母是原件,孩子就是复印件。”


如果复印件出错,终究还是要回溯到原件上找问题。


网络上流传一张图片:


孩子是踩着父母的足迹一步步长大的。

孩子身上的每一个不良习惯,几乎都能在父母行为中找到根源;而好习惯的养成,皆来自于对父母行为举止的微妙模仿。

如果父母在家整日手机不离手,孩子自然沉迷手机不能自拔;如果父母经常捧着一本书看,孩子也会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

心理学有一种说法,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远比父母为孩子做什么更重要。

先有智慧的父母,才会有聪明的孩子。

2014年安徽理科高考状元董吉洋讲过一件事:

每当他对学习感到烦躁的时候,父母什么都不会说,只是拿起一本书来看。看到父母都在安静看书,董吉洋也会沉下来学习。


面对同样的情况,更多父母的做法是什么?

要么放下所有事情,寸步不离地盯着孩子,要么一边玩手机游戏,一边催促孩子认真学习。

两种做法得到的往往都是孩子强烈的反抗。

不相信孩子,或者要求孩子必须完成父母都做不到的事情,试想如果是你,你会心甘情愿去做吗?

有人说,三流父母做保姆,二流父母做教练,三流父母做榜样。

与其一味地牺牲、说教,不如以身作则。

二、父母的语言,塑造孩子的性格

《父母的语言》中有一句话:

“语言环境只和家庭、父母相关,不论贫富。”


孩子性格中的很多特性,是自信还是自卑,是冷静还是暴躁,是勇敢还是胆怯,都跟童年时期父母的语言有关。

《小王子》中写道:

“一句话可以让一个人心情跌入谷底,一句话也可以让一个人重振力量。”


在父母的循循善诱、耐心的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每天如同沐浴在春风里,各方面都表现优秀,内心平和、自信而又独立。

而幼年时期经常被父母责骂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性格缺陷,要么复制父母的暴躁脾气,要么自卑、抑郁、懦弱,要么非常冷酷,让人难以接近。


想起了一个泰国短片《豆芽》。


小姑娘家里非常穷,她看到别人家的豆芽,就对妈妈说:“我想种豆芽。”

妈妈没有嫌麻烦,也没有认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而是肯定地说:“我们试试!”


第一次尝试失败后,女儿又提出了改进想法,妈妈没有否定打压,而是跟她一起将想法付诸实践。



经历了几次失败,终于等到了豆芽长出的那一天。


德雷克斯说过,如果只有一种育儿方法可以选择,那他会选择“鼓励”。


小孩子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但大部分因为父母的无视、嘲讽、否定被扼杀在摇篮中。


小女孩当年的成功,完全是妈妈鼓励的结果。

在妈妈的鼓励中,小女孩克服了种种困难,一路向前,现在的她在瑞典进行科研工作。



每当想起母亲,她仍会充满力量,“妈妈那句‘我们来试试’,就像神奇的肥料,养育着我的好奇心,帮助我的‘知识之树’枝繁叶茂。”

语言,是世界上最有征服力的武器。如果你想让孩子拥有好性格,请好好说话,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打击。

三、父母的陪伴,藏着孩子的未来


特级教师吴泓说过:

“学校只能给孩子一时的成功,家庭才能助孩子一生的成就。”


英国做过一项长达70年的纪实追踪,记录近七万个孩子的成长轨迹,试图找到孩子优秀背后的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受家庭、社会和经济水平影响,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一生平庸。

但仍有20%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能够打破“平庸”的魔咒,成功逆袭。

这部分孩子的家庭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从小都是父母陪伴着长大的。

陪伴是高级的爱,被爱包围着的孩子,自然就会变得更加健康和快乐。

父母的陪伴也将变成一缕阳光,温暖和照亮他前进的道路。

但是,陪伴孩子时,家长容易陷入一个误区,以为“陪着”就是“陪伴”。

实际上,24小时低质量的陪着,不如1小时高质量的陪伴。


闺蜜曾抱怨,我每天在家带孩子,为什么儿子跟我还是不太亲。


我老公每天就睡前陪他玩一会儿,父子俩关系好得不得了。



追问之后,闺蜜又说,全职妈妈太忙了嘛,大部分时候都是我做我的事情,孩子做孩子的事情。

老公下班回到家,才会陪儿子玩一些简单的游戏,或者看看书。

如果赶上出差,老公也会每天跟儿子视频,或者给儿子画一张画,让他知道爸爸去了哪里。

不得不说,闺蜜老公非常有智慧,即使偶尔缺席,也能找到独特的陪伴孩子成长的方式。

陪伴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真正有效的陪伴,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陪伴的质量。

孩子需要的是“被看到”,不是“被陪着”。

父母深入地参与孩子的成长,了解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这样的陪伴才是高质量的陪伴。


童年只有一次,在还来得及陪伴的日子,请一定好好珍惜,不要偷懒。


四、官宣!“家庭教育指导师”成为新职业

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写下:

“充满爱的教育,让一个人的一生充满幸运。而缺乏爱的教育,则会让一个人终生生活在不幸之中。”


父母爱孩子是本能,懂得如何爱孩子才是本事。

父母都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如何做、如何说,如何陪伴,很少有家长真正了解。

做一个学习型的父母,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才能养出成人又成才的孩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几万上私校,高考302分,妈妈哭了:这3件事,老师替代不了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