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敢下笔,好像去剥开一颗受伤的心,血淋淋的,实在让人不忍。
踌躇良久,思虑良久,终于决定还是要写出来,为她曾经美丽悲哀的一生。
纵观文学史,有谁比她更幸运——一入文坛就出手不凡,文学作品受到大师的推崇和喜爱,成为当时文坛最耀眼的一颗新星。
又有谁比她更不幸——一生颠沛流离,人生千疮百孔,在贫穷,病痛和孤独中早早离世。
她,就是萧红。
萧红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县,八岁母亲去世,因为反对父亲的包办婚姻和父亲决裂。入冬后逃出哈尔滨,流浪街头,后与未婚夫王恩甲同居;次年王恩甲欠债遁逃,萧红登报求助,萧军、舒群等帮她逃离,是年秋萧红与萧军同居。
受鲁迅之邀萧军萧红同赴上海。在沪期间与鲁迅一家交往密切,得到鲁迅大力扶持帮助。1938年与萧军分手,1940年去香港,因肺病于1942年在香港辞世,时年31岁。
短短一百来字,就是萧红的一生。写尽了她孤独,流浪,坎坷的命运。
老舍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萧红,从八岁起就失去了母亲,没有了母爱庇护的她,又遇上一个暴虐冷酷的父亲,更加没有体会过人间温情。
只有来自老祖父的一点温情关怀,让她觉得“人间除了冰冷和憎恶,还有爱和温暖。”很快,老祖父的去世将她仅剩的一点人间温存也带走了。
萧红彻底成了一只无根的花,飘零在民国风雨中。
没有了家园的庇护,遇上的又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岁月。萧红就像时代洪流中的一叶浮萍,身不由己地浮浮沉沉。
如果她是个逆来顺受的女子,安于命运,或许还能在父权家庭里苟延残喘,忍辱偷生,不必经历外界的雨打风吹。
可她偏偏不是。
为了反抗父亲的包办婚姻,倔强的萧红离家出走。从此她就彻底没有了家,开始了流水一样的流浪生涯。
都说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如果遇到一个懂她爱她的男人,也许萧红的命运会从此改变。
不幸的是,她没有遇到。
先是那个曾被她拒绝过的未婚夫王恩甲。当初为了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的她,走投无路时却还是去投奔当初被拒绝的他,多么具有讽刺意味!
最终,王恩甲还是抛下萧红在旅馆抵债。当时萧红怀孕即将生产,挺着大肚子的登报求助,终于等来了萧军——她以为的命中救星。
最初,二萧一定有过非常甜蜜的相爱时光。年龄相仿,志趣相投,相濡以沫,有情饮水饱。
我想萧军是爱过萧红的,不然萧红不会临死前还对萧军念念不忘。在战火纷飞的香港,于弥留之际的病榻上,依然抱着天真的幻想:三郎一定会来救我的。
但是,萧军还是更爱自己。当萧红的文学才华逐渐超越萧军,备受瞩目时,萧军与萧红矛盾日益加深。
一个真正爱你的人,不会因为你的优秀而远离你,反而因你闪光的内核更加爱你。
那个曾救萧红于危难的男人,成为萧红新的噩梦。
“我没有家,我连家乡都没有,更失去朋友,只有一个他,而今他却对我取着这般态度。”
出轨,家暴,倍受情感折磨的萧红最终离开了萧军。分手时,萧红已经怀孕几个月了。又一次,她放弃了这个孩子,从此失去了做母亲的最后机会。
同列“民国四大才女”,萧红和张爱玲自然会被拿来比较。若论文学才华,萧红与张爱玲不相上下。甚至,萧红的作品更纯净,更接近文学本质,张爱玲的作品为迎合市场,更偏俗一些。
两人都有一个不幸的原生家庭,有一个暴虐、不通人情的父亲,都从家里逃出来。然而却有着不同的人生走向和人生轨迹,很多人觉得萧红缺乏张爱玲的独立女性意识。
但凡事不可一概而论,萧红和张爱玲不同。
张爱玲虽也有个暴虐的父亲,但在最困难的时候,起码还有一个妈妈和姑姑可以投靠。
况且张爱玲受到西方独立思想的浸润,她的作品深受市场欢迎,不用为生计烦恼,经济独立是女性独立的关键。
萧红,没有任何依靠。
当初如果不是投奔王恩甲,她早就流浪街头了。萧红在作品中多次写到饥饿,那种深入骨髓的感受不是亲身经历写不出来。
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任你一个男人都身不由己,何况萧红一个弱女子!
萧红的饥饿不仅在于物质的匮乏,更在于情感的饥饿。
她内心像有一个巨大的黑洞,无比渴望着爱和温暖,遇到一点温暖就被俘获了,根本来不及分辨。
就像一个饿着肚子的人走进超市,看见什么都想要,饥饿会让你失去一切理性和判断力。
借用作家虹影一部长篇小说的名字来定义萧红,萧红就是那个“饥饿的女儿”——缺少食物,缺少温暖,缺少爱。
然而,往往你越缺少什么,越得不到什么。因为太渴望,反而更容易失望。
在祖父去世后,如果萧红还能感受到一点爱和温暖的话,那就是来自鲁迅先生的关爱。
萧红著名的回忆散文《回忆鲁迅先生》,就取材于萧红在沪期间和鲁迅一家的交往。
鲁迅先生是发自内心地欣赏萧红的文学才华,他把萧红一手带入文坛,给她崭露头角的机会。不仅如此,还在生活上给予萧红如父如兄般的温暖和爱。
在《回忆鲁迅先生》里展现出来的萧红,像一个邻家女孩般惹人怜爱。她会和鲁迅全家一起吃饭、说笑,一起包饺子,做韭菜盒子。
隔着纸张都能感受到萧红对鲁迅一家的依恋,那里有她最期盼的家的感觉。
在黑暗、冰冷的人生之中,有那么一束火焰温暖心灵,是多么可贵的一件事!
更可贵的是,对于萧军和萧红的关系,当所有人都站在萧军那一边时。只有鲁迅,是站在萧红这一边的。
所以当鲁迅逝世后,萧红拜谒先生墓地时,无比悲恸地倾诉:“我哭着你,不是哭你,而是哭着正义。你的死,总觉得是带走了正义。”
也许萧红的私生活为人诟病很多,但她的文学才华却是有目共睹的。
萧红在感情上很弱很傻,在文学上却很“雄壮”。
她敢于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独树一帜,写出了具有自己风格的诗化小说。
她深处时代漩涡,却不被时代牵着鼻子走,结果她的作品却流传最久远。
因为,萧红的作品更接近人性,更接近文学本质。
经典的,才是久远的。
除了鲁迅先生给予的关怀和温暖,写作就是支撑萧红活下去的主要力量。
她历经坎坷磨难,依然坚韧地写作,躺在病床上完成传世之作《呼兰河传》——她至死都在思念回不去的故园。
甚至在弥留之际萧红还不无遗憾地哀叹:我不想死,我还有半部《红楼》没写!
这样一个内心冰清玉洁又才华横溢的女孩,如果生在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家庭里,有一个鲁迅那样懂她爱她的父亲,还会有这样凄惨的命运吗?
身为女人,萧红何其不幸!
愿我们都能宽恕她的过错,原谅她的天真,善待一切不幸的女孩。
如果有天堂,希望萧红能幸福快乐、富足平安!
20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