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尔伯特·埃利斯
作者是心理治疗流派的开山宗师,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之父,认知行为疗法的鼻祖。在美国和加拿大,他被公认为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应用心理学家第二名。被美国媒体尊称为“心理学巨匠”。埃利斯博士投身心理治疗工作60余年,并创立了阿尔伯特·埃利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学院。
本书将从情绪的引发,情绪的绑架,情绪的控制,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情绪的引发
作者提到了一个公式,即ABC模式。
通常情况下,糟糕的人或事A,会刺激我们产生过激反应C。
A代表糟糕的人或事,C代表你的感觉和行为。当你的感觉非常强烈时,就会影响到你的行为,这两者是相伴相生的。
例如,如果你工作一天,下班回到家,累得只剩下喘气了。打开房门,却看到本应该老老实实在做作业的孩子,正玩得不亦乐乎,还把房间弄得一团糟。你是不是会火冒三丈?孩子不做作业,弄乱了房间是诱发性事件,我们叫做诱因A。你火冒三丈,举起巴掌就想打骂孩子一顿,这就是过激反应C。
例如,领导把一个“时间紧,难度大”的工作,让你这个已经忙得焦头烂额的人去做,而其他人却在聊天、刷网页,甚至打游戏。这个事情是诱因A。你很生气,很愤怒,觉得很不公平,这是过激反应C。
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事件A无法导致反应C,导致C的杀手是B。
在A处发生的事,不管有多糟糕、多恶劣、多麻烦,你在C处的感觉和行动,取决于你在B处是怎么思考的。
当我们在B处的思考是不正确时,才导致过激反应C。
B代表的是思考,包括选择、感知、分析、判断、想象等。
例如,想象下,当把一箱子最粗最大的响尾蛇,抛向全体听众。这时,你的大脑做了两件事,第一件,大脑冷静地告诉你,响尾蛇从空中朝我飞来。接着,大脑做出判断,响尾蛇!危险!然后把这条信息传递到你的全身,提醒你的身体对危险做出反应。这所有的事情,都是在瞬间完成,即使是在惊慌失措时,电光火石间,我们面对事情,第一反应仍是思考。
所以,ABC 模式就是,遇到坏人坏事A,经过思考B,然后产生了过激反应C。
通常情况下,过激的情绪,会带来四种影响:
一是过分烦躁,使人不能有效地处理人或事,心里总是一团乱。
二是过分生气,使人把事情搞砸。
三是过分抑郁,让人慢慢丧失了活力,一事无成。
四是过分内疚,让人无法做出正确判断。
二、情绪的绑架
1、三种思维方式导致情绪绑架
1.1 灾难化
表现的形式为:“万一……怎么办”。例如:
万一再也找不到工作了,怎么办?
万一他离开我,怎么办?
万一考不到大学,怎么办?
这类问题的回答,通常是:
“当……发生了”,我会疯掉了,我没法活下去,我绝对受不了。例如:
当我找不到工作,我会穷到没钱交房租。
当他离开我,我没法活下去。
当我考不进大学,我绝对受不了。
1.2 绝对化
表现的形式为:“我必须……”、“我应该……”、“我只能……”。例如:
“我应该做得更好。”
“我应该更有努力一点。”
“我应该更聪明一点。”
“我应该管住自己的嘴。”
当我们对自己有“绝对化”的思维时,就会对自我的要求,开始转向他人,变成了“你应该……”。比如:
“你应该更懂我。”
“你应该理解我。”
“你应该把家务活都干了。”
例如,父母总觉得,孩子应该长大后当医生,或者做公务员,应该早点结婚,应该早点生孩子。老师认为,你应该懂事,努力,上进,讲礼貌等。
总之,一旦做过了头,把“应该化”用到了自己或他人身上,就等同于我们把情绪控制权,乖乖交到了别人手里,然后我们听话地被他人牵着鼻子走。
例如,社会文化崇尚“以瘦为美”,到处都是A4腰的女模特,八块腹肌的男模特等广告图,身材完美无缺,受环境影响,你也觉得自己应该如此健美。一旦达不到,就感觉自己陷入了一种很悲惨的境地,可以任由他人嘲讽。
1.3 合理化
合理化就是对发生的事情否认,或不当一回事。
表现的形式为:“天还没塌呢!”“谁会当真?”“那又怎样?”
心理学家称这种类型的合理化为认知失调,就是我们为不好的行为贴金,让它变得合理。
当我们合理化时,我们会试图否认,不去感觉,不做反应。
合理化是自己骗自己,是一种软弱的行为,是一种逃避。
合理化只是暂时掩盖了真相,麻痹了我们的神经,让我们避开了操纵我们情绪的人或事。
回避的问题,绝对会再一次迎面袭来,不能解决问题。
例如,我们辛苦加班了几个月,没有得到加薪,就会合理化地想:公司不景气,现在加薪不合时宜。
例如,面试没有被录用,就会想:他们不用我,是他们的损失,这份工作我本来就不是太想去。
这也就是所谓的“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总的说来,灾难化、绝对化、合理化这三种思维方式,最容易绑架我们的情绪,让我们陷入到情绪的风暴中。
2、十种疯狂的非理性信条
除了以上三种思维导致我们的情绪被绑架外,作者还提到了十种非理性信条,这里着重讲解影响最深的前四条。
2.1 怕被拒绝
从生物角度讲,在远古时代,人们只有在一起生活,才能活下去。发展下来,我们总是害怕被朋友、同学、同事、领导看不起,被他们拒绝,这太丢人了。
这种信念导致的结果就是,你可能会违心地去讨好每个人,让大家都喜欢你。无论什么要求,你总是说“好的”“是的”“没问题,交给我吧。”
比如两种极端状态,一是从不妥协,表现为主动攻击,与反对他们的人,特意拉开距离,讽刺嘲笑他们、采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其实这是在保护他们脆弱的自尊。
二是鸵鸟,像鸵鸟一样把脑袋埋在沙子里,与所有人都疏离而冷淡,他们相信自己就是喜欢享受孤独。
怕被拒绝,其背后的思维方式就是灾难化。
他们把“被人拒绝”恐怖化,当做大灾难来看,要么低声下气、一味讨好,要么穿起铠甲,主动攻击,甚至用远离人群的方式来防御。他们的情绪被别人所左右,以至完全影响了自己的生活。
2.2 害怕失败
即,对失败过于担心。
由于害怕失败,他们不敢冒险,好机会不敢去抓,新思想、新事物不敢尝试,当然更不敢创新。
谨小慎微地在自己的方寸之地,混了一天又一天,想想这样过一辈子真真是太无趣了。
这类人还无法忍受批评,接受不了失败,出了问题就找各种借口,百般抵赖。
他们不敢尝试,也不能接受批评,怕极了面对失败,觉得失败等同于天塌了。
害怕失败,其背后的思维方式也是灾难化,认为失败等同于天塌了。
2.3 低耐挫性
即,有一点点挫折,就受不了了。
他们认为事情本应该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一旦不是他想的那样,那简直让他崩溃。
例如,“真没想到,他怎么能这样做,我受不了。”
“天呢,他又在加班,不能陪我约会,我简直要疯了。”
“怎么又堵车了,还让不让人走了?”
低耐挫性,其背后的思维方式也是绝对化,“这个世界应该......”。
2.4 怨天尤人
出错了,失败了,不被人尊重等等情况发生了,一定要怨天怨地,发泄出来!
例如,两口子吵架,起因是芝麻绿豆大的事,可是他们会互掷飞刀,把对方伤得鲜血淋漓。可能吵到后面,一方会冲口而出:“离婚!”另一个人保准接上:“离就离,谁怕谁!”
极端情况下,他们会强烈的自责,他们苛责自己,把自己看得一文不值,不停的自责,觉得人和事就应该按自己要求的发生,一旦不是,就要骂人或自责。
怨天尤人,其背后的思维方式也是绝对化。
2.5 杞人忧天
面对即将发生的事,或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抱有挥之不去的忧。
2.6 每个问题都有完美的解决方法
一定要找到这些方法,否则宁愿不行动。
2.7 逃避困境和责任
说服自己置身事外,还心安理得。
2.8 完全被动
只是被动地观察着,对什么都无所谓。
2.9 执着于过去
盯着过去,放任自己,随波逐流。
2.10 被迫
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不是自己的主动行为,是被人或事逼迫的。
总之,当我们抱有以上十种信念时,一旦发生与我们事与愿违的事情,我们的情绪就会瞬间升起,从而影响我们的行为。同时,可以看到,这十种信念的背后,也主要是被之前提到的三种思维方式主导,所以,要想深入的改变自己,还需要从底层思维入手。
三、情绪的控制
1、最佳之选
之前提到的三种思维方式,“灾难化”“绝对化”“合理化”,会让我们的情绪被绑架。
作者提到,要想主宰自己的情绪,需要第四种思维方式,即,最佳之选。
其表现形式为:“我想要……”、“我宁可要……”、“我更喜欢……”。
例如,书中提到埃利斯博士的演讲。
起初,他进行了恐怖化:“万一我讲得很糟糕怎么办?万一听众的问题,我回答不上来,怎么办?万一听众听不下去,互相聊天,或者都跑光了怎么办?”
恐怖化之后,他开始应该化。“我应该能做公开演讲。我是成年人,我不应该为这种事烦恼。”
之后,他又用合理化来掩饰恐怖化和应该化。“那又怎样?如果听众不喜欢,我才不在乎,那是他们不懂得欣赏,是他们的问题。”
最后,他开始使用“最佳之选”。“我想要他们喜欢我,我会尽力,但如果没干好,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我在失望的同时,可以找出有待改进的地方。”
最佳之选是“想要”,而不是“不得不”,也不是“应该如何”。
最佳之选是希望能成功,所以试一试也无妨;不是说一定要努力,然后一定会成功,不是冲着结果去的。
2、最佳之选的实施步骤
作者提到,实施最佳之选的步骤,就是问自己四个问题:
第一,此刻,我不恰当的感觉和行为是什么?
第二,我有哪些非理性想法,让自己过分烦躁、生气、抑郁、内疚?
第三,我应该如何挑战和对抗自己的非理性想法?
第四,我用哪种更佳之选来替代恐怖化、应该化和合理化的思维模式?
书中举一个“滥竽充数”的例子。
吉姆,工作常常拖延、错误不断,偏偏还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他的工作状态,已经严重影响了整个办公室的效率和绩效。
问自己:
第一,你现在不恰当的感受和行动是什么?
对吉姆冷嘲热讽。讨论工作的时候,不叫他。事态进一步发展,由于吉姆拖延,项目无法按期完工,你被上司骂了。你发脾气了,劈头盖脑把吉姆骂了一顿。
第二,我有哪些非理性想法,导致自己的情绪过激?
首先是关于自己,“他把工作弄得一塌糊涂,气死我了。”“万一因为他的拖累,把这个项目搅黄了,那我的绩效肯定就差了,奖金就会泡汤,怎么办?天呢,这太可怕了。”
其次是关于吉姆和老板,“这家伙就是个废材,还跑出来害人,这种人就应该被炒鱿鱼,我们老板也够蠢的。”
最后是关于这种情形的。“我真是倒霉透了,这太不公平了,凭什么我要受到这样的对待。”
第三,我该怎么回击自己的非理性想法?
“真的太让人恼火了,不过冲吉姆发火,有用吗?如果去老板汇报,能解决问题么?吉姆为什么就非得按照我希望的那样做事?他做不好事,我为什么要惩罚自己呢?”
第四,如何用最佳之选来替代自己的非理性思考?
“我要想办法跟吉姆谈谈,让他改变一下。如果不管用,我就找个机会跟老板谈谈,建议他对吉姆重视起来,而不是指责老板没处理好。”
总之,情绪管理的目标,就是不要频繁的反应过激,不要让过激反应的持续时间太长,要降低激烈程度。
总结一下,情绪背后往往由十种非理性信念引起,而十种非理性信念的背后,又是三种思维方式(灾难化、绝对化、合理化)在作祟。如果我们能识别出背后的思维方式、非理性想法,那么我们将会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发生方式,这将为情绪的控制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笔者看来,控制情绪的第一步,就是先要觉察自己的情绪,以及情绪背后的运作方式。只有了解这些底层的逻辑,才能真正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从而不被他人左右。
以下是笔者整理《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的思维导图。
查看高清思维导图,可以进入公众号“CoachMind”聊天页面,回复“117”,领取《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高清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