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漫行,狂野柔情

高原净土

Day 1

睡了一晚机场独特的胶囊旅馆,清晨从长沙出发,天空灰暗阴沉,下着零星小雨,但非常闷热,穿着短袖稍微跑两步就会出汗。离五一小长假还有一星期,挑的又是6:10最早的航班,原以为机舱没多少人,结果乌泱泱全是脑袋,没有一个空位,不禁感叹祖国威武雄壮,疫情控制得当,旅客南来北往,管你假放不放。

Q弹可爱胶囊房

中途要在西安转机,一出舱门便觉寒意阵阵,还好早有准备,长袖衫薄外套即刻安排。包里揣着早上的飞机餐——一块卖相不错的糯米荚——机票上为啥不说呢!早知道有这玩意,就不用4点多起床冲泡面啦。大厅走廊里挂着一幅百米长的国画,画的是中国脊梁——秦岭山脉,相当的壮观,一路慢行,一路欣赏。

西安机场山水画

不出意外晚点了,啃掉糯米荚,12点半从西安再度出发。飞机到达平流层后,金黄金黄的太阳晃得人根本睁不开眼,特地拍了条云涛里的翅膀,纪念人生第一次转机。

无烟烤机翅

落地西宁,果然比西安更冷,薄外套换成厚的,空气说不出的干躁。从机场到酒店的路上,只见两边土黄的山、土黄的树、土黄的草,色调非常一致。司机告诉我现在还很冷,树叶和草都没完全长出来,亏了国家这些年发展大西北,山上种了树,以前光溜溜全是土块和石头,大风一刮,漫天黄沙。

到了酒店,传说中的高反没有出现——毕竟海拔才两千多米,不急不急,就是鼻子嘴唇喉咙都感到特别干,忍不住一阵阵咳嗽。往脸上拍了些水,再抹匀保湿霜,小睡了一会儿,出门体验旅途第一站——西宁市区风土人情。

天气晴朗,然而风呼呼作响,冷到骨子里,吹得人睁不开眼睛。按照攻略,来到西宁市区最热闹、最具特色、最适合游客玩耍的新千广场,大概是没到旺季,人流量不大。点了几样西北小吃,明明要的都是最小份,端上来的时候还是让我感动不已——西北人太实在了!我堂堂七尺男儿,硬是吃不完30块钱的小吃套餐。末了服务生还递给我一张问卷,对本次餐饮服务进行点评,冲着小哥一米八五的体格、怯生生的态度,我毫不犹豫写下真情实感。

西宁“提字”

Day 2

一早从西宁出发到张掖,坐的动车,这大概是旅行的最佳方式,舒舒服服坐在车里,一不晃二不急三不冷四不累,透过玻璃好好欣赏风景。窗外群山跌宕,不一会儿就下起了白雪——四月末的雪!对一个南方人,实在稀奇。可惜好景不长,开到中途突然耳鸣胸闷,头晕脑胀,耳膜隐隐作痛,难道高反就这么来了?这才不到三千米啊!不行我得冷静,深呼吸,张开嘴,反复咀嚼,假装在吃口香糖,让耳膜内外气压平衡——幸好有口罩挡着,不至于太尴尬。大概10分钟过后,不适的感觉慢慢消失,又能重新赏景。后来我才知道,那一段海拔不高,但由于地势原因,气压很低,氧含量不足,很多旅客都会出现生理不适。

皑皑白雪


雪山与戈壁

作为甘肃省第二大城市,河西走廊四杰之一,张掖最出名的景观就是“七彩丹霞”。本人现居广东韶关,那里有整个南方地区有名的丹霞山,对丹霞地貌并不陌生,也没有太多期待。然而导游告诉我们,张掖的七彩丹霞,绝对是最壮观、最具规模、最有特色的,看来一个地方想吸引游客,不来个“最”字三连,都不好意思在旅行界混。

吃完午饭,先看了场舞台剧——《回道张掖》,详细介绍河西走廊如何打通,丝绸之路当年如何繁华,张掖在丝路上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故事简洁明了,画面非常震撼,确实值得一看。

《回道张掖》

走出剧场,迎面扑来大西北的“野”,进来的时候还是风和日丽,一个小时演出结束,外面已经是漫天黄幕——没错,沙尘暴。衬着丹霞旅游小镇的城楼,真有古代将士戍守边塞,以风为友,以沙为伴的悲壮感。

半城烟沙,兵临池下

小镇旁边就是“七彩丹霞”景区,想看到七彩,需在下过雨刚刚放晴的天,土壤吸足了水分,太阳照耀下才能变换出不同颜色——这样的天气条件对于大西北太奢侈。今天这样的沙尘暴,别说七彩,隔远了连山都看不清楚,只有隐约的轮廓。但我并不觉得扫兴,七彩丹霞网上就有,风沙里的丹霞,一生难得一见,这不正是狂野西北的真实写照。

网图“七彩丹霞”


实拍“烟沙丹霞”

看完丹霞,急忙坐车去下一站,今晚住宿安排在嘉峪关市。甘青大环线景点分散,路途遥远,平均每天500公里行程,除了吃饭睡觉看景点,就是不停的赶路,大西北广阔无垠,野得很。

Day 3

天气格外晴朗,紫外线非常强烈,在户外观景必须带上帽子、口罩、墨镜。“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横跨祁连山和黑山之间,是河西走廊的北大门,关隘两边15公里长的城墙至今保存完好。此关始建于明朝中期,以黄土为主料,先晒后炒,保证土壤中植物的残根和种子全部死透,然后和水打夯,层层压实,再浇上糯米汁,固化风干,用这样严苛的工艺筑城,速度自然快不起来,整个关隘历时168年建成。虽是黄土所筑,城墙坚硬无比,固若金汤,当年验收的时候,三十步开外搭弓放箭,如果箭矢插进了墙体里面,这段墙就要全部推倒重建,修墙的工匠就得人头落地。除了黄土,主城墙外面还包裹了一层砖皮,墙角下垫了条石,每一块砖,每一块石头上,都刻着工匠的名字,一旦出了质量问题,责任到人,格杀勿论。正是这种不近人情的标准,让嘉峪关城墙矗立在塞北疾风之下,历经六百年,岿然不动,守护着关内子民。

雄壮巍峨主城楼,牌匾上的字乃左宗棠亲笔


保存完好的古城墙,一直绵延到祁连山脚


坚硬如铁的城墙砖

登上城楼,美景尽收眼底,天空湛蓝如镜,远方祁连山白雪皑皑,山下戈壁滩荒凉贫瘠。西北缺水,城墙外挖不了护城河,古人自有智慧,沿着外墙角凿出一条半弧形的沟壑,距墙体约50米宽,墙外远远看过来,城墙被沟壑边缘挡住视线,只能露出城楼小小房顶,敌军策马狂奔,行至城墙下,突然出现沟壑,地势直转而下,难免人仰马翻,此时城墙上的将士投石射箭,无异于瓮中捉鳖,实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登楼远眺


雄关漫道

左宗棠率军西征期间,深感塞北飞沙走石,环境恶劣,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他大力推广种树,军队开到哪里,树就种到哪里,以当地的小叶杨、柳为主,大道沿途、宜林地带和近城道旁都有种植,一来夯实路基、防风固沙,二来为往来的行人马匹提供树荫休憩乘凉,三来为荒凉的大西北增添一点春意。然而开始并不顺利,将士和百姓习惯性把牛羊马匹拴在树上,次数多了,树皮被一圈圈磨光,先后枯萎死去。左公大怒,下令严禁在树上拴牲口,严禁砍伐树木,违令者斩。正是因为左宗棠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举措,使得西北荒漠上有了“连绵千里、绿如帷幄”的奇观,有了“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千古绝唱。

城墙外的龙爪柳,又称“左公柳”


小桥淌水杨柳青,大西北柔情秀美的一面

看过了雄关嘉峪,继续西进敦煌,去鸣沙山月牙泉。据说鸣沙山在天朗气清、惠风习习中,会发出丝竹弦乐的声音,故得此名。关于沙鸣的科学解释有好几种,至今尚未盖棺定论,不过我没有听见——可能是风太大,呼呼风声盖过了一切。月牙泉被鸣沙山环绕,泉水清澈无比,由于地势独特,刮风时沙子不往山下走,而是从山脚往山峰流动,所以月牙泉永远不会被沙子埋没,故有此沙漠奇观。关于这对CP,古往今来有太多美丽传说,把鸣沙山比作粗犷的西北汉子,而月牙泉就是被他用心呵护的娇滴小姑娘,他们的爱情跟沙泉一起,历经千年,亘古不变。

金子般纯净的鸣沙山


沙漠绿洲--月牙泉


清冽的泉水,阳光下呈现出翡翠色泽

有沙漠,就一定有骆驼,在鸣沙山骑骆驼似乎是每个游客的必选项目,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如此庞大的骆驼阵,宛如长蛇,首尾相接。每位师傅牵着5匹组成一队,山高路窄,路口经常会塞车,山风凛冽,驼铃悠扬,颇有几分丝路商队的味道。

骆驼长蛇阵

晚上,在团里几个小姑娘的怂恿下,一行人再去看了场演出——《又见敦煌》,为明天上午莫高窟之行预热。相比在张掖看的那场,这场更具特色,表现形式更加新颖,舞台设在地下二十几米,演出分三幕,每一幕都在不同地点,观众要随着剧情按照指引变换场地,有时站着,有时蹲着,有时坐着,而演员的位置也很立体,天上飞的、台上跑的、地下走的(隔着玻璃观看)都有,力求沉浸式体验。莫高窟演变了数千年,背后有无数个故事,演出选取了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几个,包括1900年,道士王圆篆被英国人、法国人糊弄,把莫高窟藏经阁内的经书偷偷运了出去;大唐年间,甘肃富商张议潮的义军重新打通丝路后,派了十队信使分别去长安报喜,结果由于路途环境恶劣,兵荒马乱,九队死在路上,只有一队历时两年将消息送到,相当悲壮。台上历史一幕幕再现,台下观众的心情不禁沉重,光阴流逝,我们也终将成为过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价值与文明,在青史上留下光辉痕迹,让后人发现这些痕迹时肃然起敬,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又见敦煌》第二幕


《又见敦煌》第三幕

Day 4

经过昨晚的洗礼,今天终于要见到莫高窟真容啦!这个历史课本里大书特书的艺术文化宝库,这个直接由国务院成立办公室重点保护的历史遗迹,这个把“飞天”印在茅台酒瓶上,随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推向全世界,让欧美人向往东方文明的使徒。

公元366年,苦行僧乐尊来到鸣沙山东麓的断崖边,他觉得此地佛光普照,灵气满满,适宜参禅,于是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作为修行的场所。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僧人加入到他的行列,岩壁上的洞窟渐成规模。后来随着佛教的普及,大户人家也来凑热闹,他们花钱凿窟,供奉佛像,绘制壁画,和建祠堂、庙宇有些类似,因此每个洞窟的年代、大小、规模以及里面的内容都不一样,相当于一座千年博物馆,装着佛教文化,也记录了一个个故事。

莫高窟景区分为两部分,买票入场以后,先观看两部短片,第一部对莫高窟历史文化进行简要介绍,第二部用的是球形荧幕,观众坐在躺椅上,仰着脖子看,内容是几个洞窟的3D全息影像,细节100%还原,并作详细介绍。随后坐上景区大巴,开往15公里外,那里才是莫高窟所在地。下车以后有专门的讲解员接待。按照门票等级,每个讲解员带一队游客去参观,每队随机选择4-8个洞窟,边看边讲解。为了保护脆弱的壁画,洞内光线很暗,仅供指引路线,不给拍照,不给使用任何光源,全程参观靠讲解员的小手电。壁画内容多为佛经故事,通过几个画面极致概括,讲因果轮回之道,劝人多行善积德。

莫高窟标志建筑--九层塔,里面是一尊三十六米高的大佛

从莫高窟到下一站——翡翠湖,行程400公里,要翻越海拔4000米的当金山,走一段无人公路——这样的路大西北到处都是,放眼望去,满目荒凉贫瘠,凄惨无比,身处其中,就会明白为什么古人发配边塞之后,能写出那么伤感悲怆的诗词。在以前,这一块又一块的戈壁荒滩,一座又一座的高原雪山,就是很多人一辈子过不去的坎,祖祖辈辈圈在自己的小村落与世隔绝。而现在,国家有条件了,没有忘记西北人民,修桥梁开隧道,不管付出多大代价,也要把路打通,把水电供应上,把基建搞起来,几百公里无人区,一路能看到管道、电塔、柏油公路,全世界大概只有中国人民才能享受到这样的福利。

大漠公路


车窗随拍


寸草不长


翻越群山

翡翠湖,原是大柴旦化工盐湖采矿队的矿区,盛产盐卤,由于所含的矿物质浓度不同,湖水色如翡翠,多姿多彩,被称作“天使的眼泪”。车队抵达的时候狂风大作,大到只须给人系根绳,就能当风筝放,水天一色的倒影是没法看了。这也是整趟西北之行的缩影——天气残暴,风景秀丽,猛男共少女起舞,狂野与柔情并存。

尚在开发中的景区大门和吹到变形的云朵


不刮风时的翡翠湖面


Day 5

今天的行程相对轻松,小半天车程,只参观一处——茶卡盐湖。此地从18年开始突然爆火,成为网红打卡景点,迅速吸引国内外大量游客,带活了整个茶卡小镇,乃至于带火了大西北旅游。风依旧很强,拍不出网红美图,不过阳光正好,湖面波光粼粼,别有一番风情。茶卡盐湖被称作“天空之镜”,名不虚传,即使狂风大作,也吹不走她的仙气儿。

“碧”波荡漾


洁白如雪


晶莹如玉


心怀天地

今晚的住宿安排在盐湖湖畔,泡泡玻璃屋,非常有特色,躺着就可以观赏漫天星空。晚上8点多的时候,房内突然停电了,打给景区酒店前台,原来整个景区都停了,服务生告诉我,西北地区天气恶劣,停电是常有的事,今天还好,故障很快被排除,半小时左右恢复供电。由于此地纬度较高,8点多了太阳还没完全落下,拉开帘子,倒是可以欣赏最晚夕阳。

玻璃泡泡屋


穹顶观天象


光影错位,烈焰残阳

Day 6

今日上午安排了一段沉浸式体验——藏族民俗文化村,位于倒淌河镇。说起倒趟河,当年文成公主入藏,到达日月山时,回首不见长安城,登高西望,唯有一片荒凉,念家乡,思父母,悲恸不止,挥泪西行,据说公主的眼泪汇成了这条由东向西倒淌的河。拉姆(藏语中“仙女”的意思,泛指女性)热情地把我们带进蒙古包,斟茶倒酒,介绍她自己的家庭,介绍当地民风民貌,介绍基层干部如何带着大家脱贫致富,最后推销起了藏族银器——说是纯手工打造,价格非常高,希望游客支持藏区经济。来之前做过攻略,对这种公式化套路了然于胸,但我并不十分排斥,拉姆说的很真挚,款款深情,我宁愿相信她的话,相信质朴的藏族人民,相信纯粹的藏区文化,与人为善,乐在其中——反正最后不买就是了。

下午,来到此行最具标志性的一站——青海湖。这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小学课本就学过,上古神话里的“西海”,藏民心中的圣湖,被誉为“高原蓝宝石”。湖水清澈无比,湖面广阔无垠,水草随波起舞,水鸟成群结队。为了最大程度保护原有生态,4500平方公里的青海湖,只开发了“二郎剑”一个官方景区(一些当地牧民在自家划分的牧区周围私自圈起来的“景区”不算,这种不建议大家去,容易踩坑)。再好的相机,也拍不出她的美丽壮阔,必须身临其境,用心感受。风一直吹,呼呼作响,几近全年无休,衬出她的高冷,洗涤游人心灵。

水天一色


飞鸟翱翔


白毛红嘴黑脑袋


随手一拍,电脑桌面


远方有湖,近处有草,中间有鸟


坐井观天,不过小小三角


8倍焦距极限远拍的水中LOGO

Day 7

这是此行最后一站——塔尔寺。全球佛教分三大宗系:大乘佛教、小乘佛教、藏传佛教,而藏传佛教最大的一派——格鲁教派的创始人宗喀巴禅师,就出生在塔尔寺,因此塔尔寺成了藏传佛教信徒心中绝对的圣地。很多信徒毕生的心愿,就是从家里出发,向着塔尔寺的方向,一路徒步,一路磕长头——最高规格的朝拜姿势,类似古人的“五体投地”。一边朝拜,一边念经,根据经文的不同,每走三步、五步或者其它步数,恭恭敬敬磕个长头,在到达塔尔寺之前,磕过的头以十万计,百万千万也不算稀奇。这样的举动在无神论者眼里,很难理解,甚至觉得有些愚昧,但是等到身处其内,亲眼见到信徒虔诚的眼神,见证信仰的力量,不是教众,敬畏之心也会油然而生。

塔尔寺地标

除了璀璨的藏传佛教文化,塔尔寺还有三绝:堆绣、壁画、酥油花。堆绣是门3D手艺,将平面图案通过刺绣手法突出立体感,可惜已经失传,只留下十八副罗汉图,供后人瞻仰称赞。壁画在其它寺庙、佛塔、洞窟也能看到,不至于特别震撼。至于酥油花艺术,实在令人拍手叫绝,将牛羊奶中的脂肪提取出来,就是藏区食品中必不可少的酥油,类似黄油,软糯粘稠,而工匠能把酥油捏出各种形状,辅以雕刻、上色,制成一幅幅佛像、人物、山水、亭台楼阁、飞禽走兽、花卉树木组成的艺术精品。人体是恒温的,而酥油遇热即化,为了解决环境温度和手部温度对作品的影响,酥油花只在寒冷季节创作,每张工作台上放一盆冰水,里面有很多冰块,保持水温零度,先把双手泡在水里,冻到手温不熔酥油了拿出来,抓紧创作,手恢复一些温度以后再度浸水,如此重复。完成一幅酥油花作品,前后需要几个月,而且作品保存期短,每年都要更新,长期泡在冰水里,工匠的手冻得通红僵硬,指关节多有炎症。但他们无怨无悔,坚持创作,并将这门手艺代代传承,正是对艺术的追求,对佛的信仰,让美丽的酥油花在世人面前竞相绽放,永不褪色。

美丽精致的酥油花


色彩缤纷,惟妙惟肖

结语

甘青一行,收获满满,风沙刮得睁不开眼,风景美得流连忘返,野性十足,不失柔情,实乃一片净土。大西北环境艰苦,生态脆弱,但民风淳朴,待客热情,一生值得为之安排一趟旅程。一方面,希望天南海北的游客能亲身体验一番,顺带支持西北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担心人潮大量涌入,景区过度开发,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被打破平衡,出现一个个“藏民俗文化村”那样的景点。

祖国幅员辽阔,处处大好河山,希望有关部门在开发景区的同时,尽量保留原始气息,不掺进太多商业元素,对自然多几分敬畏之心,哪怕基础设施少一点,游玩时辛苦一点,游客心底还是乐意的。我们在繁忙的学习工作之余,背起行囊,不辞旅途辛劳,去看一眼心仪的风景,所为的正是大自然这份触动灵魂、洗涤心灵的纯真。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北漫行,狂野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