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悼念着他们的离去,就像我们不会死一样

经济学家凯恩斯说:“从长远看,我们都已经死了”。

这些天朋友圈,公众号,各大网络媒体都在悼念李咏与金庸的离开,他们中一位曾经带给我们快乐与欢笑,一位现在留给我们江湖与侠义。每个人都用不同的方式送别他们,他们的音容笑貌,侠骨柔情都深深刻在我们的脑海里。

2018年,离别的人似乎特别多,金庸、李咏、岳华、臧天朔、计春华、师胜杰、单田芳、常宝华、安南、李敖、霍金……


                                                     (图片来源于新浪微博@环球网)

记得师胜杰离开的时候,冬瓜侠在微博上写了一句话:

又一个儿时熟悉的名字走了…

之前说过的,当你熟悉的、认识的、听说过的人一个个离开,

你离死也就不远了。

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们儿时记忆中陪伴我们长大的人都是我们和死亡之间的挡箭牌,只要他们还在,我们从来不会想着死亡降临,可当他们一个个都倒下的时候,剩下的我们也该独自面对死亡了。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多关注的 是如何生存的更好,而忌讳谈论死亡的。毕竟,不直接面对和谈论死亡会让我们感到一些宽慰。

相反,西方的文化似乎更愿意直面死亡。

乔布斯曾经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讲到了死亡的故事。他说在他十七岁时,他读到一则格言,大致是“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那么有一天,你会非常确定你是正确的。”这对他影响深远,于是在过去33年里,他每天早上都会照镜子,自问:“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将要做的事情呢?”当连续很多天答案都是“否”的时候, 他就知道自己需要改变一些事情了。

接着他说道:

“记住我即将死去”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箴言,它帮我做出了生命中重要的选择。因为几乎所有的事情, 包括所有外部的期待,所有的荣耀,所有的尴尬或失败,这些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留下的只有真正重要的。你有时候会思考你将会失去某些东西,“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知道的避免陷入这个思考迷局的最好方法。你已经赤身裸体了, 你没有理由不去追随本心。


梁文道曾经在《星空演讲》中讲过一个故事:

一位德国摄影师和一位记者一起拍摄一些临终病房快要死去的人们,记录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在访谈中,有一位老太太指着病房外面马路对面的超市对记者说:“你看,你看,那里的人们天天进进出出买东西,买面包,买油,买卫生纸,你看他们的样子,他们好像从来不觉得自己会死。”

这位老太太口中的“他们”不就是我们吗?

说实话,你真的觉得自己会死吗?

停下几秒钟,仔细想想……

如果你跟我一样,那么你可能并不太相信自己的生命终将谢幕,我们经历过他人的死亡,基本上也知道死亡是怎样一回事,可如果轮到自己去经历,就没那么坦然了。我们就像美国作家威廉·萨洛扬一样,他在自己的遗书中写道:“每个人都会死,但是我总以为自己不会。”在灾难面前,我们总认为自己是幸运儿。然而,死神之网又可曾遗漏过谁?

每一秒都有人离去,同时也有人降临。

每一刻都有人悲伤,同时也有人快乐。

鲁迅先生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我觉得除了吵闹,也能感到一些慰藉吧。

不如把孔子那句话反过来,“未知死,焉知生?”

了解死亡,为了更好地理解活着。这也许是他们的离开给我们带来的最重要的启示。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悼念着他们的离去,就像我们不会死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