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
茯苓
它是一种很大的真菌,一个菌核体可以大到十多公斤,1~2公斤是很常见的。它寄生在腐朽的松树根上。松树死亡,松根开始腐烂,才能够寄生,古人不清楚它的生长习惯,加上古人对松树有一种特殊情结,或者说崇敬心理,觉得很奇怪,发现松树死了以后才有茯苓出现,就认为松是有灵气的,死了以后灵气就跑到了根上,长出了茯苓。最早是“伏灵”这两个字,松死亡了灵气伏结在根部,成为一种块状物。后来因为猪苓也是真菌类,就把茯苓也改为“苓”字,后来又知道了茯苓是植物类,所以“伏”字也加上了草字头。
茯苓作为一个利水渗湿药,应用非常广泛,除了水肿小便不利以外,痰饮、黄疸、淋证、泄泻、湿疹、湿疮,妇女白带过多,都可以用,而且用的时候不分寒热,虚实皆宜。原因首先因为它是平性的,在临床上不分寒湿证与湿热证都可以用,都没有不良影响。寒证配伍温性的药,热证配伍清热的药。另一方面,茯苓兼有健脾的作用。对于虚证,它利尿不伤正气。利水与健脾这两个功效相比,利水是主要的,健脾是次要的;对于实证,它补虚不碍邪,不影响邪气的祛除,它利尿不伤正,补虚不碍邪,寒热虚实都可以广泛使用,所以它是利水渗湿的要药。
第二个功效是健脾,其健脾作用不强,与人参、白术、黄芪之类补气药比较,它的这一作用很一般。但根据中医理论,脾虚一般都会生湿,因为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功能降低,水湿容易内生,所以治疗脾虚证往往要辅以利水渗湿药或者化湿、燥湿的药。茯苓健脾作用不强,它是作为辅助用的,但是这个辅助又不是可有可无,因为一般的脾虚证都有水湿,都需要利湿。所以,它是很重要、很常用的一种治疗脾虚证的辅助药。四君子汤中很主要的药就是人参、白术,次要的就是茯苓、甘草,这是治各种脾虚的基础方。
另外一个功效是宁心安神,简称安神。宁心安神就是治疗心神不安的功效。心神不安主要是心悸,自己感觉自己的心在跳,不是因为惊吓或者剧烈运动所致。严重的心悸叫怔忡。这是心神不宁的表现,茯苓以及今后学的安神药,还有西药,只是对功能性的心悸有一定疗效,如果是器质性的,所有药物效果都不会明显。失眠、多梦、健忘、心烦都是属于心神不安的症状。心神不安有很多原因,如果为心气虚,脾是气血生化之源,通过健脾补气对于心气虚、气血亏虚的证候它可以标本兼治。水湿内盛,水湿也会凌心,导致心悸失眠,它既安神又渗湿,也是可以用的,它的运用比较广泛。治疗虚证心神不宁的不少方剂如天王补心丹、归脾丸都用到了茯苓。
茯苓的功效就这么三个方面,另外再说一下关于茯苓的药材。茯苓表面上的棕褐色表皮,把它剥下来,就叫做茯苓皮。茯苓皮只有一个功效——利水退肿,因为它基本上是一个治疗水肿的药,其他的水湿病证不会用茯苓皮。五皮散中用茯苓皮就只是利水退肿的,没有健脾和宁心的功效。茯苓切开以后,颜色偏白的,就叫白茯苓,如果带一点淡淡的红色,叫做赤茯苓。根据古人的经验,认为白色的茯苓偏于健脾,红色的茯苓偏于利湿的。古人有此一说,我们仅供参考,现在还没有结论支持这个说法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不少书上都写了白茯苓、赤茯苓这样的内容。以后一些方里面还会出现茯神,茯苓是寄生在松树根上面的,有的茯苓是长在松树根旁边的,有的松根是从中间穿过的。茯苓的中心有松树根的,叫做茯神,即所谓“报木而生者”。前人认为茯神长于宁心安神,这是古人的一种说法,是不是可靠,有待研究。
再补充两点。一,茯苓饮片是白色的。后面我们要学一个药叫朱砂,是一个矿物药,研成很细的粉末以后,它是鲜红的。把朱砂研细了以后,拌染在茯苓的表面,白里透红,颜色比较美观。在一些处方里面,或者炮制学里面,把它叫做朱茯苓。所以处方里面就有茯苓、茯神、或者朱茯苓、朱拌茯神的写法。这样的处理方法是一种不合理的炮制方法,因为朱砂是非水溶性的。朱砂作为安神药使用的时候,它不能入汤剂,入汤剂没有效。把它拌在茯苓表面,肯定是做汤剂用的,它不会增效,而且还有安全隐患,朱砂是一个矿物药,比重很大,非常重,如果把它涂在茯苓的表面,放在煎药锅里的时候,一加水朱砂就沉在锅的底部,锅底部的温度是最高的,当温度高到一定程度时候,朱砂就会产生分解,它是硫化汞,变成二氧化硫和汞,汞就是水银,水银是剧毒的,增加了用药的不安全。如果医生觉得患者应该用茯苓,而且应当配伍朱砂,那么茯苓作为汤剂,少量的朱砂可以作为散剂,这样便于控制剂量,又有一定的效果,而且相对也比较安全。这种朱拌茯苓或者朱拌茯神都是不合理的炮制方法,今后炮制书上会有这样的内容,大家应该知道评判。
第二,茯苓作为汤剂的时候,要延长煎的时间,不然药效要打折扣。有人做过试验,选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茯苓块放在锅里面加水煎煮,1小时以后开,茯苓中间还是干的,水还没进去,那有效成分从什么地方出来?茯苓要充分地水解才会有效。所以茯苓不适合切成大的方块状,最好是切成薄片。用的时候,如果把它捣成小块,打成像稻米这样大的颗粒最好。煎煮的时候,水就容易进去,有效成分也就能够出来,而且不会浑汤。
《沈绍功临证经验辑要》
茯苓药食同用
茯苓系依附寄生于松根的球状干燥菌核,也叫云苓,外皮为“茯苓皮”,内层淡红色为“赤茯苓”,白色为“白茯苓”,抱附松根而生为“茯神”,用朱砂拌者为“朱茯神”。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治疗小便不利,痰饮水肿,脾虚脘胀,纳少便溏,心神不宁,心悸失眠。药理研究证实茯苓可抑制肾小管重吸收而大量利尿,茯苓并促进钠、钾、氯的排出,是良好的利尿剂;茯苓还可降血糖。茯苓皮专于利水消肿,消皮肤水肿;赤茯苓清热利湿,专治下焦湿热的尿少尿赤;茯神宁心安神,善治神衰失眠。
茯苓既是药又是食品,富含蛋白质、卵磷脂、钾盐、脂肪,是一味优质的营养食品。历代有多种药食同源的膳食谱,药食同用,体现了中医保健膳食的优势。例如肾衰竭,浮肿甚,或有腹水、胸水、凹陷性水肿,可以用茯苓60~90g单包,用汤药头煎二煎的药汁煮茯苓,把茯苓煮熟了,当粮食吃,排尿效果好,所以茯苓是味好药,也是味安全的药。茯苓还可以降糖安神,糖尿病病人可以用汤药的药汁煮茯苓,代替一顿饭,吃90g茯苓就饱了,可以不吃粮食了,既能降血糖,又能吃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