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开发是个啥

「齐齐兽」公众号授权转载
  原文连接:原文连接

今天来篇正经的,从软件工程的角度来聊一聊敏捷开发模式,文章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举例和对标其他行业聊聊软件开发模型的发展演进。

第二部分聊聊敏捷的核心思想。

敏捷开发是互联网界比较流行的软件开发模式,产品、技术、项目管理、运营、美术和测试等各岗位对其理解后都大有益处,运用得当可以事半功倍。现在信息爆炸、良莠不齐,网上很多讲敏捷的文章,Scrum词意没理解到位。去年看了敏捷革命的原版《Scrum: The Art of Doing Twice the Work in Half the Time》,结合大学所学的软件工程聊一聊这个话题,here we go~

 第一部分

瀑布模型

先上定义:瀑布模型是将软件生存周期的各项活动规定为按固定顺序而连接的若干阶段工作软件概念,主要分为需求分析,架构设计,详细设计,实现,单元测试,集成部署,系统测试,运营维护。瀑布模型要求每一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文档产出,对于严格的瀑布模型每一个阶段都不应该重叠。

敏捷开发是个啥_第1张图片

为什么会有瀑布模型?

如果一个人接项目,他也许不需要这么麻烦,但规模稍微大一些,就需要多人协作,这时候就需要有标准有规范。最开始的时候,大家用了建筑工程领域的模型来对标软件工程。是盖住宅还是盖工厂,或是商厦或是办公楼或是博物馆,需要有严谨的建筑设计图,水电管道布线甚至装修方案,才开始施工。瀑布模型就是这个思维,所以瀑布模型对软件架构师的要求很高,在瀑布模型下,如果把开发软件作为盖栋建筑的话,coder只需要“搬砖”就可以了(在敏捷开发过程中,对研发团队人员的要求会较高,瀑布重视流程、文档,敏捷强调团队内人员能力,特别是cross-functional,要有跨领域的能力。也有人把瀑布模型折叠起来,变成了V字型,目的是每个阶段都有要去验证的东西,看起来是有迹可循的,前后阶段是对应的。个人觉得瀑布模型最重要的是给大家树立了软件工程的基本观念:

1.前期做足功课很重要;

2.编码只是软件工程中的一部分。

「V字模型」

敏捷开发是个啥_第2张图片

瀑布模型有什么问题?

慢慢大家发现,瀑布模型有很多限制和问题,最主要的是不能拥抱变化盖大楼毕竟跟开发软件不一样,软件的需求往往是不断变化的,瀑布模型往往会导致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导致绝大多数瀑布模型是延期的,而且出来的东西也不是用户最初想要的。客户想要一把瑞士军刀,最终只出来一把螺丝刀,甚至只是一根小木棍儿。。。人们逐渐想办法克服了这个问题,这就是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Rational Unified Process)

统一软件开发过程

RUP是瀑布模型的改进,可以这样理解,这个模型把软件开发过程的类比从建筑行业改到了汽车行业。主要认清了两点:

1.软件是不断迭代的;

2.软件应该是面向对象的;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改进细节,就不展开了。一个车型可以是系列的,舒适版、技术版、豪华版,不同年份还不一样,是不断迭代更新的。要想造一辆车,团队可以分头行动,简化一下比如要做一个四只脚的木凳,甲可以先去做凳子面,乙去做凳子腿,前提是两个人定义好怎样连接(接口),用什么样的螺丝,多大的孔,在什么位置连接,凳子腿多高等等,也可以有个专门的丙(项目经理)去协调这些事情。这样凳子腿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自由地涂些花纹,加个皮套,做些镂空等等。

「改进后的瀑布模型」

敏捷开发是个啥_第3张图片

这个模型已经具备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但还是有个问题,客户或领导通常想看到一些进展,也许一辆车从设计到出厂需要两年,但每几个月大家可以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以上面做凳子为例,我们是可以看到凳子腿和凳子面的,也可以想象它们连接起来的样子。而软件不一样,只要各个模块还没有效的连接起来,那基本上啥都没有,特别是对于大多数没有计算机知识的人,基本上是一个“黑盒”过程。这个模型同样面临着延期超预算的风险,同时做出来的也不一定是客户想要的。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对软件的变化需求越来越高,就产生了大家最熟悉的迭代模型,inception,elaboration,construction,transition,四个阶段形成闭环,不断循环往复,其核心理念是软件是增量开发的每次迭代都能看到些进展。敏捷开发就是在这个生命周期模型下演变而来。

「迭代模型」

敏捷开发是个啥_第4张图片

螺旋模型

接着就有了螺旋模型,螺旋模型并不是推翻了瀑布和RUP,是一种改进,从某种角度来说螺旋也是遵循瀑布模型的,每一次螺旋迭代都要有清晰的目标,明确的需求,规划实现,交付条件等,这个循环也是迭代模型的迭代周期演变。比如说要做一辆汽车,我们可以先做一个自行车,再逐渐地在自行车上加个铃铛,加上发动机,变成4个轮子,加个篷,车把变成方向盘。。。在各方面持续地螺旋迭代下去,最终会出来一个跟汽车差不多的东西。这个例子有一些原型法的味道,螺旋模型往往是较大较复杂的系统使用,目的是减小风险,每一次投入能看到一些东西的产出,希望把整个过程“白盒化”。

「螺旋模型」

敏捷开发是个啥_第5张图片

总结

以上是关于软件工程的三个主要生命周期模型,逐渐地又出现了极限编程、原型开发、敏捷开发等模型。严格来讲,瀑布模型、迭代模型是生命周期层面的模型(当然,通常也包含了一系列开发层面的工具集),敏捷开发是基于迭代模型发展起来的一整套软件开发指导原则。个人观点是在实际操作中应重视指导原则,弱化方法论。迭代模型在学术上很早就有人提出,敏捷开发的作者之所以能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软件开发,并有独特的思维和管理方法,这跟他的个人经历有很大关系,因为他不是做计算机出身为了理解他的思想,我特意购买了《敏捷革命》的英文原版《Scrum,The Art of Doing Twice the work in Half the Time》来阅读,下面部分分享其核心观点。


第二部分

我们可以看看《Scrum》的作者杰夫·萨瑟兰的经历,他之所以能以全新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软件工程这件事情,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不是做这个行业出身。

 

作者的经历

杰夫·萨瑟兰毕业于著名的西点军校,他以战斗机飞行员的身份去参加越南战争,在他的队伍里50%的飞行员会被击落,一些会被营救,一些再也回不来。在这个环境里他构建了自己的行动模型,即OODA(Observe,Orient,Decide,Act)执行任务的每时每刻都在重复着这个循环,犹豫就会死。这个行为模式在他的著作里能感受到已经深入骨髓。

 

参加完越南战争后,他去斯坦福进修了统计学硕士学位。后来边在空军学院做数学教授,边读了一个生物统计学博士,研究细胞、癌症相关的一些东西,学习了系统论方面的东西。在研究细胞的时候,他会不断考虑一个问题:whether the new state is better than the old one 现在这个状态是不是比上一个好。《敏捷革命》原文中多次提到state这个词,这也是作者非常重要的一种思考方式。

 

其离开大学的第一份工作是做美国的ATM,这个时候他把自己在战争和研究细胞中的方法应用于IT领域,后通过大量实践(其中有为FBI构建犯罪嫌疑人数据库,著作中的重要案例)逐步总结发展出了敏捷模型理论。另外,Scrum不是作者的首创,作者是根据日本两个教授的理论发展总结而来。在学术界,日本的两个教授质疑瀑布,他们认为最好的团队应该像打橄榄球一样,球在队伍中间穿梭,队伍整体快速向目标移动(这才是Scrum想要表达的意思),日本的大企业最开始用这种指导思想(细算一下正是日本IT大发展的时代)。理论早就有了,但很少有美国人这样去实践,作者为了理解日本人的Scrum思想,练习了多年合气道,并用合气道来类比Scrum,并再次用到了“state”思维方式来解释。

敏捷开发是个啥_第6张图片

Scrum&Cross-functional

说到Scrum,我们来聊聊cross-functional。橄榄球大家可能不熟,我们来聊聊篮球。球队里最吃香的是哪种人,当然是那种什么位置都能打且都打得好的,俗称万金油。勒布朗·詹姆斯号称可以从1号位打到5号位,这种人可以体会到在各个位置的人的“不容易”,从而更有利于团队发展。奥尼尔给人篮下巨无霸的印象,但其实他有灵活的运球技巧和出色的娱乐表演天赋,这些综合到一起才成为球迷心中大鲨鱼的人设。NBA里那些最受人崇拜的顶级后卫,基本都会多种绝学,乔丹科比韦德等人,控球、得分、突破、抢板、分球等各项技能均能登堂入室,有些方面甚至前无古人。有一项技能特别突出基本就可以独步武林,但想成为顶级选手,一定是cross-functional的而作为球队老板,希望在有限的资源下,尽可能多地把这种选手招致麾下,才有可能对拉里·奥布莱恩杯发起冲击。勇士的“死亡五小”更是将这种理念发挥到了极致,场上队员几乎都能快攻、投篮和抢板。

 

回头来看,软件开发也是,cross-functional是对团队人员素质要求的提高,正所谓不会写代码的产品不是好美术。软件开发也是个跨兵种共同协作的同时不断面临变化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看,跟打篮球和橄榄球是相同的,还记得NBA赛场上暂停时大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么,结合上面说的场景“球在队伍中间穿梭,队伍整体快速向目标移动”,这是Scrum中非常重要的理念。

敏捷开发是个啥_第7张图片

敏捷作者的一些核心观点(为保原汁原味,摘抄部分原文)

 

传统的瀑布模型其实是由一大堆图表构成,作者表达了对图表的一些观点:

 

  • Planning is useful. Blindly following Plans is stupid;计划是有用的,但盲目的按计划走是愚蠢的。这跟作者的从军经历有关,其执行任务的时候都是随机应变,也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计划没有变化快”。

  • Every project involves discovery of problems and bursts of inspiration,scrum embraces uncertainty and creativity.任何一个项目都包含了未发现的问题以及随着项目进行的灵感爆发,图表会限制这些,Scrum“拥抱”这些不确定性和创造性。

  • Stop doing what you’re doing ,review what you’ve done;放下手中的事情,想一想我们在干啥。

 

作者对“敏捷”的一些观点:

MVP                    

Minimum viable products to get immediate feedback from consumers,rather waiting until a project is finished;最小化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s,也简称MVP(搜索这个短语会有大量方法论)。用最小化的可行产品来从用户那里快速获得回馈,而不是一直等项目完成。我们通常说的“小步快跑”;

 

Inspect and Adapt cycle

上面说的OODA行动模型的抽象,“观察—适应”,这两个过程不断循环。这里面作者提到了一个常用的方法5W2H,在每一个阶段(state)都问自己:

  • What;我们要做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现在是什么状态;

  • Why;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可不可不做,有替代方案么;

  • When;什么时候做,deadline是什么;

  • Where;在哪做,哪里要用;

  • Who;谁来做,谁对此负责;

  • How;怎么来做,如何配合;

  • How much;多少、程度,多大开销,做到什么程度;

 

敏捷革命可以应用在各行各业,作者已经在汽车制造、开洗衣店、学生培训、制造宇宙飞创、婚礼策划等领域展开实践,所以说Scrum模型不只是一套软件开发工具集,是具有普世性的价值观

Agile Manifesto, It declared the following values:people over process;products that actually work over documenting what that product is suposed to do;collaborating with customers over negotiating with them;and responding to change over following a plan,Scrum is the framework I built to put those values into practice.There is no methodology.这就是敏捷宣言的所有原文,后来被各种媒体放大和解读,其实它非常简洁。敏捷宣言,它强调了以下价值观:

                       重于    过程;

产品真正好用    重于    文档里的设计;

跟用户合作        重于    跟他们谈判;

对变化做回应    重于    按计划去做; 

我建立Scrum模型就是为了把以上价值观揉进一套工具集以方便更好地实践,敏捷模型没有方法论;(没有方法论,没有方法论,没有方法论,这是作者的原话啊,啪啪啪打脸有木有);

 

总结

Scrum原著以案例来表达了他对图表、文档、对计划、对团队、对过程管理的一些观点,而Scrum正是这一系列价值观的合集,这才是Scrum的精髓所在,为了快速实践和方便理解这些价值观,作者提供了一些方法比如每日立会、sprint、backlog等。具体方法不赘述了,网上有很多介绍。这些方法都是为了落实上面的观点:我们处在什么状态,我们有什么,如何做下个状态会比现在的好。。。

 

相比于拿过来方法直接使用,理解好上面的观点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方法是更有效的思路。

 

友情推荐:此文转载于朋友的公众号「齐齐兽」,每周一篇高质量文章。如果你是程序员或产品经理,微信扫描底下二维码,必有收获!

敏捷开发是个啥_第8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程序人生,设计模式,敏捷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