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结婚就晚了”、”三十而立”,如何面对社会时间的焦虑?

来源公众号:精进行动

有一种现象,父母在孩子上学的时候不准谈恋爱,但是一毕业就催着孩子结婚。

image

韩寒说:

很多家长不允许学生谈恋爱,甚至在读大学了还有很多家长反对恋爱,但等到大学一毕业,所有家长都希望马上从天上掉下来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而且最好马上有一套房子的人和自己儿女恋爱,而且要结婚,想的很美啊。

image

不根据每个人的时间节奏,而是按照规定时间表去生活。这种时间表被称作“社会时钟”。

社会时钟由美国的心理学家Bernice Neugarten提出,她认为,社会时钟确立了生活中重要转变的文化首选时机,如婚姻,成为父母和退休年龄。文化把的一生被分割成若干的阶段,它决定人如该如何行动。人按照文化规定的时间表,到达各个阶段达到生活某种的节奏和顺序。

抛开上面婚姻时间的例子。

image

中国的古话: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句话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影响着后代,对于时间、对于年龄、对于人生阶段的判断和思考。

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人,过了三十岁就有非常强烈的焦虑感。现代人大学毕业就已经24岁左右,工作5、6年养家糊口刚刚稳定。三十岁对于现代人来说,工作、事业、家庭才刚刚开始。另外,从中国古代的人的寿命长度来说,最长的寿命可能也就60多岁,那对于今天普遍寿命可能到80岁的而言,那这个时间节奏显然已经不太不太准确了。

但是这句距今2000多年古话,还是给了大多数人产生了压力。

image

在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之下,社会时间又是不一样的。如果假设出生在其他的国家,一样的节奏,由于标准就不同了,就可能是在这合乎社会时间,而在那又不合乎社会时间。到底是为了满足文化标准,还是过自己的人生?

人的一生活在一个标准的文化之下,不意味着就是成功。而偏离了社会始终的进度,产生的焦虑感也是没有必要的。

image

因为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标准去衡量每个人不同的人生。也就意味着你的人生没有必要去按照别人的那个标准去过。

社会时钟实际上是大多数人所遵从的一个时间节奏。是历史、传统、文化、大多数人行为,影响下的时间表。那如果说你按照大多数人或者是传统的一个节奏去活,还不如你自己去主动掌握你自己的人生节奏。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不结婚就晚了”、”三十而立”,如何面对社会时间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