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师》读书笔记1

为什么而学习?

学习不是为了他人,不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不是为了向他人炫耀,不是为了职称、资格证,而是为了自己,为了让自己更优秀,让人生更幸福。在这样的认识上,学习也就不计较是不是工作时间,是不是节假日,是不是在办公室。学习就成了一种内在自觉地追求,甚至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行走方式。

郝老师的这段话说出了新网师人的生命姿态,向上生长,向下扎根。孙明霞老师也说过同样的话,教育是生命润泽生命,用智慧启迪智慧。为了让我们的教育生活更精彩,要放下功利之心,沉静下来,潜心阅读,追求一种内在的宁静和心灵上的满足。

八年以前王子微课就到我们区讲座,那个时候觉得“教师专业化成长”就是个笑话,离我们很远,我只需要交好我的课,当好我的班主任就行了,不用成为名师。去年遇见教育行走,看到那么多草根老师去还那么努力的去学习,去成长,真的很汗颜。当我重新捧起书本,才知道自己是多么浅薄,于是我开始了蜗牛般的慢爬。当我跟郭霞老师自己花钱报了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时候,我们在嘈杂的办公室里讨论学习,课余时间认真准备最后的录像课。这个时候学校也给每个班主任公费报名了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课程,可是三个月过去了,有很大一部分老师却连课程都没有看完。这就是内驱力和外在动力的区别,除非你自己上路,没有人替你抵达彼岸。

世间的路千万条,而我选择了少有人走的路,像一只犟龟一样温和而坚定地走在通往星辰大海的路上 。

啃读经典之必要

不阅读皮亚杰、维果茨基等大家的著作,不研究元认知、深度等理论,如何能真正领会学习的发生?不研究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和埃里克森《统一性 青少年与危机》,如何理解生命成长规律?不研究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如何理解教育规律?不研究《人间词话》《古老的回声》等书籍,如何理解诗歌真谛?

在学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时候,每当听到案例分析满眼放光,每当听到阿德勒的人格理论、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的时候,昏昏欲睡。只是知道这些心理学家而已,大学时候的  《教育学》、《心理学》早就就着馒头还给老师了。如果不能读懂读透这些理论专著就永远是门外汉。所以啃读经典是必要的。

主动学习中“自己读书+思维导图+读书笔记”也还属于浅学习,对一个概念、理论的掌握要经历一个“浪漫—精确—综合”三阶段螺旋循环上升的过程。浪漫阶段,初次接触,充满兴奋与好奇,引发思考。精确阶段,深入思考,领会内涵;综合阶段,概念或理论已经完全纳入自我认知结构中,成为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本能。

在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的时候对一些晦涩的理论有些读不懂,比如最近在读“什么是思维课”。乍一看,是在探寻一种思维训练的模式,认为是带着孩子融入大自然,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就是在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孩子寻求多种解答方式,这就是思维课。

反复读来,才明白思维课应该是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的,是自然存在的,利用大自然丰富的资源,引导孩子进行质朴的思考。思维课是直观自然的,它的核心是思考而不是知识。带领孩子在鸡舍里捡蛋的时候,孩子会在冬天里捡到一枚温热的蛋而兴奋,从而引发思考,为什么这枚蛋是温热的,这说明是这是一只鸡刚下的蛋,明天这个时候再来看看是不是这只鸡还是这个点下单。

  读写是思维的体操,在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将生涩的理论,内化为深入的思考,并结合实际操内化成身体记忆,就不会被理论所困惑。不求甚解就是最好的啃读态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未来教师》读书笔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