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书笔记(2)

作者:丹尼尔.T.威林厄姆

教师应如何教授学生所需的技巧?

  1. 事实性知识优先于技能,学习技能要从掌握事实性知识开始
  • 人的大脑和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计算机是遵循着设定好的程序进行运算,只要输入相应的数据,就会得到相应的结果,数据本身和数据操作时分开的;而人类进行独立、客观的思考需要与背景知识紧密联系(这一联系会随着经验增加减少)
  1. 背景知识帮助人们更好地阅读理解
  • 背景知识对于阅读理解起作用主要通过四种方式:(1)提供词汇;(2)添补逻辑空白;(3)相关要点能够合并(将环境中分散的信息片段拼在一起的现象),这会帮助我们增加记忆中的空间,在我看来,这正是阅读的意义所在;(4)为模凌两可的句子提供解释;

  • 阅读很多片段时,我们需要将它们联系起来才能理解它们的含义,这会占用工作记忆中的空间,比如:“我不会在老板来吃晚饭的时候用我的新烧烤炉!”马克喊道。实际上,这句话有两个要点被省略:一是人们在使用新工具的时候可能会犯错;二是马克想要给他的老板留个好印象;如果当我们阅读比较严谨的科学读物的时候,涉及诸多的概念和定义以及科学现象,一般的读者往往无法理解期间的内容,原因是我们的工作记忆空间不够存储科学读物中的要点,类似于电脑的”内存“不足,如果我们平时有背景知识的积累,类似于电脑中存放于硬盘中,那么当我们阅读这个读物时,你会发现轻松很多,因为你的工作记忆空间无须占用太多;

  • 长期记忆中的事实性知识帮助合并,合并又增加了工作记忆中的空间,比如“ICI”这个单词,你可能认识到的只是三个字母“I"、“C”、“I”,但事实上,这个单词在法语中是“这里”的意思,如果你知道这个词,它就会与你的背景知识经行合并,这样就扩展了记忆中的空间,并且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问题;此外,我在一开始给出了合并的定义,相信当你阅读到这一段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合并这个概念,因为你有了相应的背景知识;

  • 四年级掉队现象,具体是指一些社会经济背景较差的学生在学前班到四年级阅读能力表现正常,但在四年级后突然无法跟上同龄人,之后几年越加严重,这一现象还可参见《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基础阅读一章,也提及了这个情况。具体原因是在四年级以前阅读指导和考试的重点是考察学生的发音,四年级及之后,重点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时候来自特权较多的社会阶层的孩子就会有优势了。他们相较于特权较少家庭的孩子相比,拥有更大的词汇量和更广阔的知识面。因为知道的越多,它们学习新鲜事物就越容易,学生之间的差距就在这个阶段开始显现;

  1. 背景知识对于认知能力的必要性
  • 人类对于绝大部分问题,都是靠着既有的经验,通过比较来解决的。人们多以为靠着逻辑进行思考,但其实大多时候我们在进行记忆的检索,专家往往并非比别人有着更加严密的思考过程,而是有更多的抽象的备选方案和更快的检索速度;

  • 当然,人们还是会通过思考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比较,比如烹饪专家,不论进入谁的厨房都能利用现有材料制作出一顿美味。他利用了他的背景知识,看到了很多菜谱,所需的配料在工作记忆中已经被合并,所以在专家的工作记忆中仍有空间去考虑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辅佐这道菜的配菜或者烹饪的步骤;

  • 大多数情况下,专家们在思考和他领域相关的问题的时候都会用到背景知识,正如”最好的地质学家看过的石头最多“。

  1. 事实性知识可以增强记忆
  • 人类是基于记忆的线索而回忆的,比如,你是篮球的爱好者,通常一篇篮球方面的相关知识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因为你在阅读的时候,不自觉将其与你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反之,如果你对医学毫无了解,阅读的却是医学文献,第二天你可能什么都无法记住;

  • 长期记忆中的事实性记忆使得获取更多的事实性知识更加容易,比如A有相关信息10000个,B有9000个,那么他们都记住一定新事实的比例将是A是10%,乙是9%,当然这个具体的比例只是一个假设,这个现象可以理解为记忆领域的马太效应。

  1. 事实性知识先于技能对课堂的启示
  • 阅读的最低要求是可以读懂日报、为外行写的科普读物和政治书籍;学生必须学会反复出现的概念,统一所有学科的思想,在早期教育教授的概念要少而精,并且在以后的教学安排中通过不同的科目不断重复这些概念,这里有个词,叫做通识,即哪哪都能用到的概念。

  • 知识体系在先,批判思维在后;

  • 具有浅显知识比没有强,为此我们要多阅读,哪怕是偶然获得新知;

  • 尽早开始,作者强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使用的语言,是不是孩子良好的聆听者,是否带孩子去博物馆,是否为孩子提供书籍资源,是否自己读书,还有其他因素都决定了孩子在上学前拥有的知识,即孩子在入学前,他就可能与其他孩子存在一定的差距了;

  • 知识要有意义(下一章讨论的核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书笔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