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程中,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是编程的两大编程思想。
所有的程序都是由”数据”与“功能“组成,因而编写程序的本质就是定义出一系列的数据,然后定义出一系列的功能来对数据进行操作。
在学习”对象“之前,程序中的数据与功能是分离开的。在学习了“对象”之后,我们就有了一个容器,该容器可以盛放数据与功能,所以对象是把数据与功能整合到一起的产物。
面向过程中过程是核心,过程就是先干什么、在干什么、最后干什么,就是机械式的思维方式,之前写的ATM项目都是面向过程的。
例1:把大象放冰箱
1. 打开冰箱门
2. 把大象放进冰箱
3. 关上冰箱门
例2: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注册校验
1. 先让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2. 验证参数
3. 直接把数据写入文件中
优点: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进而流程化
缺点:扩展性差,牵一发而动全身
应用场景: 一般用在对扩展性要求比较差的情况
面向对象中对象是核心,对象就是一个盛放数据与功能的容器/箱子/盒子
例:学生选课系统
系列中有哪些角色:
学生
老师
管理员
选课功能
...
优点:扩展性强
缺点: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概念:类是用来存放多个对象相同的数据与功能的容器,即一系列相似的特征和相似的技能的结合体。
语法(与函数作比):
def index():
pass
class Student():
pass
原理:
1. 类一旦定义完成,会立马执行类体代码
2. 会产生类的名称空间,其实就是一个大字典,然后把类中得名字都丢到类的名称空间去
3. 把类的名称空间绑定给 类名.__dict__中
注意事项:
1. 关键字使用class来声明
2. class后面写的是类名,类名的命名:一般情况下遵循变量的命名规范即可,类名一般首字母都要大写,(小写也行,但是不推荐)
3. 如果你的类名比较长,推荐使用驼峰法,并且是大驼峰
4. 类名后面的小括号不能省略
类与对象的关系:
在程序中,必须要事先定义类,然后再调用类产生对象(调用类拿到的返回值就 是对象)。产生对象的类与对象之间存在关联,这种关联指的是:对象可以访问到类中共有的数据与功能,所以类中的内容仍然是属于对象的,类只不过是一种节省空间、减少代码冗余的机制,面向对象编程最终的核心仍然是去使用对象。
在程序中定义出类,然后调用类就是产生对象的过程。调用类的过程称为将类实例化,拿到的返回值就是程序中的对象,或称为一个实例。
定义一个学生类:
class Student():
school = 'SH'
def choose_cource(self, cource):
self.cources.append(cource)
print('%s选课%s成功' % (self.name, self.cources))
查看学生类的名称空间:
print(Student.__dict__)
实例化学生类,产生对象:
stu = Student()
查看对象的名称空间:
print(stu.__dict__)
在类中定义的名字,都是类的属性,细说的话,类有两种属性:数据属性和函数属性,可以通过__dict__或点语法访问属性的值。
__dict__访问类属性:
print(Student.__dict__['school'])
点语法访问类属性:
print(Student.school)
同理, 点语法也可以访问对象属性,在访问对象属性前先在类中添加初始化方法
class Student():
school = 'SH'
def __init__(self, name, age, gender, course=None):
if course is None:
course = []
self.name = name
self.age = age
self.gender = gender
self.courses = course
def choose_cource(self, cource):
self.cources.append(cource)
print('%s选课%s成功' % (self.name, self.cources))
点语法访问对象属性
print(stu.name)
类与对象属性的增删改:
类属性的增加:
Student.x = 'xxx'
Student.z = 666
类属性的删除:
del Student.school
类属性的修改:
Student.school = 'BJ'
对象属性的增加:
stu.x = 666
对象属性的删除:
stu.x = 888
对象属性的修改:
del stu.x
属性查找顺序
1.如果使用的是点语法,那么,对象查找属性的时候,先从对象自己的名称空间中查找,如果找不到,就去产生这个对象的类中查找
2.如果你使用的__dict__取值,只能够取到对象自己名称空间中得属性,不会去类中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