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明澈,知行合一,阳明心学的思维方式是什么

《传习录》: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阳明先生的朋友提出一个疑问:先生你说心外无物,深山中的花树独自盛开凋零,和我们的心有什么关系。

先生说:“你未观赏这树上的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样寂静;你来欣赏这树上的花时,花的鲜艳就被你感知了。从这儿就该知道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了。”

要说明白这段话,就要先说阳明先生的思想。在阳明先生的心里无论任何问题,都可以在自己心里找到答案,这世上所有的事都根源于自己的内心。

也就是阳明思想“心即理”,所谓理是什么?理就是原则,规律,也是道家的道,儒家的至善。

他认为万物的维系与存在,全是因为理的存在。天地万物,生于一气,流转不停。天地万物本就是一体。

既然万物一体,那便是同具此理,人是天下万物中的一类,所以人心也必然具有这个理。理具有整体性,完整不可分割,如此推论,阳明先生说“心即理”。

阳明心学,说“知行合一”,同样是根据“心即理”的观点出发而推导,凡事心有感应,或做或止,发于自然,没有不得当处。

如王学中拿好好色举例,人见色为知,好色为行,而在见之,便已然好了。这便是知行合一。

阳明先生说的知与知识,不是一类,知识是学习得来的,“知行合一”的知不是学来的,是与生俱来,因为知与行同源于心,所以阳明先生“知行合一”。

阳明先生说的“知行合一”这一大境自然是好的,但如何可做到,他认为,知为心之本体,常人都有私心欲望。

须用格物致知的办法,让心恢复明澈,内心明澈,行自然就有了,因为心行本是一体。

阳明先生相信,心的本体纯乎天理,良知充塞流行,有感斯应,无物不照,故称是知行合一的。

说到这里,我们对问题的答案应该有了自己的理解,提问的人主要是对心外无物心中有惑。

先生回答不见花树,心中便没有花树,来说明他自己的思想。

所以这个问题,用普通人的眼光和理解来看,觉着阳明先生的回答甚是无理,看与不看,事物都真实存在,这是客观现实,并不以主观看法为转移。

所以必须要用王明心学的思维去思考,看为行,有行便有知。没看到为无行,无行便是不知,知行本为同源于心,所以不看此花,就是无行无知,心与花同寂,看到此花,知与行合一,花便与心同时明白。

阳明先生作《咏良知》:“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心明澈,知行合一,阳明心学的思维方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