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达《我也有一个梦想》读后感

发现这本书,是因为在看电影《绿皮书》的时候,很疑惑为什么一位北方的黑人,在深入南方腹地之前,会专门找一位类似贴身保镖的人物陪同呢?南方对黑人来说,真的那么危险吗?为什么呆在北方就没有关系呢?这样的疑问,一直在脑海中萦绕。暂停电影,看看豆瓣上的一些评论,看到有人推荐了林达的《我也有一个梦想》。

对林达并不陌生,读的第一本林达的作品是《一路走来一路读》,很久之前了,只记得内容有点表面,读后,一种买了畅销书被骗的感觉在内心钻出来,对自己说:“再也不买林达的书了。以至于到现在,书名都忘了。在认真检索豆瓣的已读记录后,才想起来“哦,原来是这个书名啊。”

看到豆油的推荐,下了一个KINDLE版,打算暂且先看看吧。没想到真的遇到了一本好书。如果不是有点啰嗦,就真的想给它打六星呢。

如果《1984》给人一种汗毛倒竖的感觉的话,《梦想》这本书就真的给人希望。

这本书里的美国,特别是初期的美国南方(之所以说这本书里的美国,是因为毕竟我连去都没去过美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仅仅是针对此书的内容,谈一谈读后感。)让我想起了老子的理想国模式: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其他不想多说,以下仅仅摘录。以备自己反复咀嚼。

①假如没有对人性的醒悟和孜孜不息的对于人道的追求,民主的结果完全可能演变为对于少数人的暴政。

我思:我们的教育里面,有多少涉及人性和人道的教育呢?

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英国于其自身的历史进步和国内的压力,逐渐走向一个讲究基本游戏规则的体制。甘地提出的非暴力,就是率先主动站到一个对自己不利的地位,要求对方共同进入游戏规则。反过来说,这个体制的完善,也从一个侧面成就了这个甘地领导的“非暴力”抗争。在有了游戏规则之后,至少甘地知道,他作为一个如此大规模的反对殖民政府的领袖,他可能因为在抵抗运动中违法而坐牢,但是,他会有机会经历公开的审判,量刑是必须有法律依据的,他绝不会一进牢门就被悄悄干掉。所以,挑战司法、上法庭、进行法庭辩论、坐牢,都成为“非暴力”抗争的一种“技术”。在这样的体制下,结果倒是英国殖民政府越来越不希望看到甘地坐牢,因为这反而会加速甘地的明星效应。

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的成功,也在于他对于美国体制的游戏规则的熟悉。然而,假如在一个完全不讲游戏规则的体制下,假如领导“非暴力”运动的领导人,已经明知他领导的“非暴力”运动必然导致对方完全血腥的暴力,在这种情况下,假如他仍然听任事态的发展,甚至推动事态的发展,在可以避免暴力发生的时候不做任何努力,那么,即使“暴力”的使用是对手一方,这样的“非暴力”领袖的作为仍然是可疑的。一个真正的“非暴力”的、以公正和人道为口号的领袖人物,应该以一切手段避免无辜生命的不必要牺牲。

③这是美国书写历史的方法。不论是南北战争也好,或是一个正面的民权运动也好,任何一个历史行为,总有各种人、从各个角度来对它进行揭示和评判,最终,你可以看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各个侧面,你了解到的历史是完整的。这个时候,你才可能有各个方面的思考和反思。

人们也自此才可能说,真正地吸取了历史教训。人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肯定一个历史事件的时候,也可以同时指出它的问题。没有一个完美的人物,也没有一个完美的历史运动。

我思:鲁迅说他看二十四史看到的都是吃人两字。 我们的历史是没有反思的。更进一步讲,是没有个人的历史。

④你将看到,一个国家的立国理念,是在呼吁人道,还是在“以革命的名义”和“公众正义的名义”呼吁仇恨,它的人民将走过的路径是不相同的。

⑤二百年的进步史可以看到,美国人民“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并没有动摇,对人类向善的信心并没有降低,对自然法的敬畏、对有一个高于人类的欲念的上帝的敬畏,从来没有消失。

其根本原因就是,对于他们来说,追求人人生而平等的理想,追求一个人人都能享有的自由生活,是比维持一个强大的国家,比维护这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比其他任何比输比赢的政治游戏更重要得多的永远的梦。为此,他们不惜付出任何代价。

最后,再次感谢这本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林达《我也有一个梦想》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