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些假设

前几日花了很短的时间翻完一本书,《如果世上不再有猫》。通篇只讲了一个道理,想要有所得,就必有所失。

值不值得用一本书的篇幅来讲一个简单的道理,有待商榷,不过内容也不算多,很快翻完,是真的很快,不知道有没有一个小时。

标题仿佛是为了引人注意,按照归纳总结,书名应当叫做《如果世上不再有X》,X指代任何事物。不过猫的确是改变作品主人公的转折点,这样说来用这个作为标题也无可厚非。

故事的框架,是即将死亡的主人公和魔鬼做了交易,由魔鬼任意指定世上的一样东西消失,主人公即可多活一天。

说到和魔鬼做交易,很容易就想到《浮士德》,不过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实在是难以理解所谓死后灵魂的去处。而换做生活中的重要事物消失,或许感触更为直观。当然两部作品实在不好拿来比较,毕竟内容和主旨相差甚远。

我曾在内心设想过一些交换,要叫人拿出自己所有的,去换自己所没有的,那实在是很难。毕竟人的特征不能等同于财富。用金钱去换取生活必需品甚至一些物质精神享受,这是生活常态,人归根到底不是为钱而活。然而自身所拥有的个人特质则不同,身为普通人,没有哪一个特质是格外出众的,因而也无法轻易抉择。更何况,出众的特质更为难得,用于交换实在不合理,这里可不存在什么木桶定律。

人的特质,无非是外在和内在。外在无甚可说,拿长处换长处,拿小蛮腰换大长腿,没什么意思。内在而言,可就太多了,这时候如果可以做一些交易,是不是就有些许出卖灵魂的意思了。

但所有这样的交换,都只是假设,也只可能是假设。思考到最后,其实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发现绝大多数的特质你无须拿其他东西去换,自己跳一跳,也就拿到了。

这才是人性可笑的地方。当你听古今中外的人讲道理,你翻看他们著名的篇章,你发现太多太多的事情都是老生常谈,但为何芸芸众生中鲜少有人真正顿悟。形而上的东西总是能被总结,只不过论的这些“道”,落实到每个实实在在的个体,落实到纷繁复杂的生活里,人们要靠这样一种虚无的精神信念引导,实在不那么容易。

因此可以说,宗教的意义是非凡的。即便没有宗教,精神领袖的存在,也足以造成宗教般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大约把这些解释得很清楚。成长的过程尤为重要,人在学会质疑之后回望自己思想体系形成的过程,有些精神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即便你知其缘由,要想拔除这些无形的掣肘,也是难上加难。

所以说教育是最深谋远虑的行为,那么谁又敢说自己没有被操控呢。这不是阴谋论,只是人作为社会关系的基础单位,时刻处于作用与被作用的双重状态,即使是处于决策阶层的人,也无法否认自己是一个时代社会的产物。如果说普通人制造普通人祸,决策阶层就能制造灾难。灾难是存在的,即便这里没有。除却灾难来讲,更多的是暗流涌动,是草蛇灰线。

我对许多正在发生的事无知觉,是因为我不感兴趣,因为事不关己,因为人性自私。如果不会被动脱离舒适区,大约也就浑浑噩噩过一生。只是偶尔在心里想一想,这多么可怕。

如果我要写一本书,我不会写《如果世上不再有猫》,如果我要做一个假设,我大约会想写《如果世上不再有舒适区》。尽管你知道这样的假设几乎不可能,可人类的想象力之所以有趣,大约就是因为这些不可能。

或许有一天我愿意跳出这个也许不那么舒适的舒适区。但那一天会不会来,我不知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一些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