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哲学史之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高中语文课本里这篇《逍遥游》,大概就是人们普遍对庄子认识的来源了。

语文课上,它是一篇古文。课堂内容大部分在于翻译,做笔记,背诵,如此。

而说要真的去理解《逍遥游》此篇,对于大部分高中生来说,是很难的。不在于知识的深奥,而是青年人躁动不安的心无法静心体悟。

但神奇的是,不用过多的解读,总是能感受到《逍遥游》的内涵。如此超脱,又如此自由。这大概就是逍遥吧。

因《逍遥游》,火了一种名叫鲲的神物。到最后,对于《逍遥游》也只会背前面几句了,“北冥有鱼”。

并不是讽刺些什么,而是赞赏,是欣慰的一笑。忘掉一切,只留一只鲲多好。

这样说来,此篇对庄子的读感就不用有下文了。想想又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想着极洒脱的人若有幸看到我对庄子的胡言,看到现在就可以了。

关于庄子思想中哲学的部分。最能代表的还是《逍遥游》和《齐物论》。

《逍遥游》是庄子对追求内在精神自由的最好的体现。承老子之“道”,化为自然之性,顺其性,万物皆幸。超脱于自然本性,与道合一,与万物同一,则无任何限制,获得完全的幸福和自由。这便是永存。

而这与物齐一的便是《齐物论》了。承接《逍遥游》,庄子继续站在“道”的观点,看宇宙万物,消除“我”与“非我”,那么这世间的一切都是相同的。既然都同为一,又有什么可指摘,可议论,可判断的呢?

所以对于庄子的思想,关于庄子的相对主义,以及世界的主观理论。有人评价庄子是一位绝对的怀疑主义者,否定了事物的客观实在。把人的主观思维,是非的判断,事物的存在,都陷入不可知论里。

这样的说法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对的。就庄子所言,人的认知是相对的。对庄子的怀疑,在我的认知里又可以是肯定的。

单独拿出任何一个名词,怀疑主义,不可知论,主观能动性,相对论。这些都是值得肯定,值得思考的东西。

既然人作为一个思维的生命,主观便存在。人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即便是站在“道”的角度,也是有我的存在。

而认识到“我”的参与,以及物与认知的相对性更是重要的。这是人对于自然万物的探索,是寻求世间本源的另一种方向。怀疑一切,便有了无数种可能。主观能动,便是挣脱自然本性束缚的必要手段。

有名便有此物,无名也可能有物。名其实也是一种认知。客观世界的存在,因为有名才在人的思维里得到存在。庄子追求完全的精神自由,有一个说法叫“不知之知”。

这又要回到老子的“道”了,道无名,不可言说,只可体会,体验。

庄子也讲“弃知”,在我以为这个“弃知”并不是完全的不要知识。而是指这种“不知之知”。

在《中国哲学简史》里,有个我很喜欢的理论,叫“以理化情”。在庄子之妻去世,庄子没有过于悲伤,反歌之。便是这种方法。

我老说人是情感与理智的生物,怎样权衡是大智慧。在庄子这里,便是用更高的认知去化解一些负面的情感。都说圣人无情,只不过是圣人之知别与他人。

也所以,我认为庄子所说的“弃知”,更在于一个“忘”字。是达到“不知之知”的一种方法。物在,主观也在。情在,理也在。知在,知忘,合为一。

有些混沌了。就到这里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中国哲学史之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