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高考

图片发自App

高考  高考

文|夏海芹

写在前面:

2019年,全国高考考生1000万,河南省连续38年考生人数居全国第一,已经突破100万。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竞争之烈不言自明。家有高考生,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大事。我们家也不例外,我家闺女今年高考。我将自己的所见所做写下来,分享出来,期望对家有高中生的朋友有一点帮助。

    一

6、7、8,录取吧!十二年辛苦求学,两天四卷决定成败。虽然我很清楚,成长比成绩更重要,但谁又能说成绩不是成长最好的证明呢?不管怎样,每一个参加考试的孩子,谁不盼望自己考出好成绩呢?

6号上午,我去接她,坐在车里,她有点小紧张:“我考多少分你们可以接受?”

“考多少都可以。”

这话并不是为了安抚她。我和老公聊过很多次,早已达成共识:孩子不是父母炫耀的资本,我们不能把可以炫耀的成绩强加到孩子身上,让孩子背负着大人的虚荣,是不明智的。我们看到她一直不懈在努力,偶尔失利还乐观,大考在即能坦然,就已经很欣慰,至于最后的分数,不管多少,我们都能接受。

“必须说个分数!”她坚持。

“600左右吧。”说多了怕她有压力,说少了又显得不坦诚。这分寸,我拿捏了一下才说。

下午临走,我说:“你就把试题当成怪兽,考试就是奥特曼打小怪兽而已。”

“不能这样说,心里得有虔诚”,她纠正。

孩子比我们想象得成熟。高考是一个仪式,每个孩子经由它走向不同的城市,走进不同的大学,欢喜也好泪水也罢,每个人将走上新的人生轨迹,开启新的篇章。心中有虔诚,是对自己漫漫求学路的肯定,也是对即将到来的高考的祈愿。

我表面风轻云淡,其实内心很不安。不安来自于我自己――正感冒呢!重感冒,来势汹汹,输了三天液,才稍有好转。万一传染给她,我就成了关键时候掉下的链子。

我平时做事马大哈,但在重要事情上还是细致的。我预备了一沓口罩,她在家的时候,我一直戴着。虽说我们帮不上考场里的忙,可考场外的一些事是可以尽力安排妥当的,我不动声色地做着准备。

@“衣”的准备

近两年都是“无声入场”,对考生衣服鞋子有严格的要求。有人建议,买贵一点的好看一点的衣服,说孩子心情好了,发挥也就好了。这个说法很不错,但我们并没有这样做。贵的不一定是对的,就我家姑娘而言,与好看比,她更在意的是舒适。我给她准备了三套衣服。三套衣服用以应对三种可能出现的天气。天很热,穿短袖七分裤;天不那么热,短袖九分裤;要是下雨,薄卫衣长裤。虽然早有高考天气预告,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考虑周全,才能在“万一”到来的时候,从容应对。

@“食”的准备

很多学生是学校统一安排食宿,“食”本不在考虑范围。我认为,在既不“过分”又不“刻意”的前提下,家长还是能做一点的。比如带几颗核桃,中午晚上各吃三个。薄皮核桃为最佳,轻轻一压就能挤开,动手的过程,是分散注意,舒缓节奏的过程。更因为核桃补脑,不管补进大脑没有,只要心里认为补进去,目的就达到了。当然,还可以准备一点时令水果,新鲜的,口感好的。

高考之前,想象中的陪考是这样的:翻出压箱底的旗袍,送孩子进考场,寓意旗开得胜。甚至可以夸张一点,举一朵向日葵,取意一举夺魁。可真到孩子考试那一天,却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哪里有心情去弄这些虚头巴脑的事!

孩子们陆续进场了,考点外,家长聚在门口,不愿离开。烈日当头,大家顾不得个人形象,坐在马路边的树荫下,手里拿着一叠宣传纸,摇晃着热风,发散着热气。没有孩子在,家长们不用再掩饰,紧张、期待、焦虑全写在脸上了。

英语考试是最后一场。场外压抑的气氛轻松不少。有几位家长手捧鲜花,送给即将出场的孩子。铃声终于响起,一个红衣男孩第一个走出考场,人群开始欢呼,掌声也响了起来,好像那是自家的孩子。人们谈论着他出来的神态、他走路的步伐,以此来推测英语试卷的难易。其实谁都知道,这样一点作用也没有,但大家乐此不疲。

曲终人散,就此和高三说再见了。


6月24日晚上,注定是一个揪心的夜晚。凌晨可以查询成绩,十万考生守在电脑前,都想尽早知道分数。终于,看到了她的分数——619。

“一点悬念都没有,真没意思”,她开玩笑地说。这个分数和她预估的620高度一致。

“要是再多5分,肯定心情就不会这么平淡!”她继续说。

“要是少考5分,肯定心情也不会这么平淡!”我逗她。

已然如此,坦然接受。也无风雨也无晴,挺好。

可是注定有人笑成黑马,有人败走麦城。一个全家寄予厚望的男孩,分数超出一本线90分,还是选择了复读。他们认为,没有比高考更能改变命运的机会了,既然没有彻底改变命运,那就再来第二次吧。重新走进高三是需要勇气的,一年时光,茫茫题海,我深深祝福他。

本以为6月过去,就万事大吉了,没想到,7月更难熬。

真正辛苦的,是填报志愿。报志愿是一门学问,以前事不关已,对此一窍不通,今年深度体验了一番。据说,全国有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有2914所,有几百种专业,如此海量,如何选择?

这是一个重大课题,并且是短期必须完成的课题。老公无暇顾及这些事,重任落在我和女儿身上。我们挑灯夜战,一本本书看过,一条条信息读过,渐渐捋清了眉目。省教育厅微信公众号超级给力,一个又一个的权威发布,是考生家长的定海神针,也是报考志愿的指南针。

首先,根据全省排名的位次和近三年一本录取的数据,推测出可以报考的高校区间。算下来,既不“冒险”又不“吃亏”的可以报考的大学不过20来所。然后,做减法。城市、大学、专业,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一番考量后,只剩下10来所。第一志愿至关重要。河南省采取的是平行志愿录取原则,只要第一志愿的档案被提走,其他志愿就自动屏蔽。第一志愿的选取有“冲”“保”两个方法。“冲”,意味着选取好学校,牺牲好专业,两者不能兼得。“保”意味着选取好专业,但得让出10分左右的选择空间,10分呐,每1分都是孩子辛苦拼来的!我们采取的是“冲”的原则。先锁定山东大学和湖南大学,又改成四川大学和重庆大学,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一一否定了。比如四川大学,如果考上,极有可能被调剂到法医专业,这是我们不想接受的,只好放弃。

锁定大学后,接着考虑的是专业。各高校录取原则不一样,有的是分数清,有的是专业清,有的各专业间还有极差。需要查询高校的招生简章,注意,一定要查询官网,否则会出现大量不实信息,导致不当的判断。专业的全国排名也是一定要考虑的因素。比如车辆工程,去哈工大比去清华好,因为哈工大的车辆工程专业全国排名是第一的。

几天里,我们综合了网上的各种信息,咨询了数位有经验的老师和长者,打通了十几个高校的招生电话,各种数据写满厚厚一本子,先后做出8套报考方案。又通过比较分析,最后敲定一套方案。

她说:“报考志愿比高考难多了!”

我说:“这么难,咱俩竟拿出了8套方案,多有成就感。”

志愿提交后,又是漫长的等待。并不很着急,我对我们的方案有信心。果然,等来了通知书。

大连理工大学。分数线618,只高出录取线1分。第5个专业录取,没有调剂。

这个结果,是预测中的比较好的结果了。感谢报考期间给予我们帮助的师长,感谢成长路上关注孩子成长的所有朋友,一个新的起点到来了。

一切尘埃落定。她出去游山玩水,我规划读书写文。一位朋友发来信息:好好陪伴姑娘吧!上大学意味着离家开始,孩子长大。

心头涌上浓浓的惆怅。孩子是父母射出的一支箭,“开工没有回头箭”,纵然不舍,父母还是想把这支箭射得更高,更远。她若回头,固然欢喜,若不能回头,也是情愿。

天下父母,其心一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考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