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鲁西南方言杂谈之人物

黄巢,生于公元820年,卒于公元884年,字号不详,曹州冤句县(今山东省菏泽市西南)人。他是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号称冲天大将军,公元880年,进入洛阳,突破潼关,进入长安,即位于含元殿,国号“大齐”,年号“金统”。

黄巢年少时就有才气,宋朝文人张端义所著的《贵耳集》中说黄巢五岁时,他的父亲和祖父对菊花诗,父、祖还在思考时,侍奉在一旁的黄巢却做出了“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一首《题菊花》诗。黄巢成年后曾几次应试进士科不第,于是他满怀愤恨地写了一首“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不第后赋菊》诗。另外还有一首“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自题像》诗,该诗让人怀疑他没有战死疆场,而是在起义失败后在洛阳做了和尚。以上三首诗均收入《全唐诗》中,由此可见其诗情才华还是比较突出的。

《旧唐书》云:“黄巢、黄揆昆仲八人,率盗数千依止。月余,众至数万。陷汝洲,虏刺史王镣,又掠关东。屡为所败,其众十余万。尚让乃与群盗推巢为王,号冲天将军”。在他起义过程中,流传几件轶事,譬如,黄巢带领起义军攻打浑城,围城三天攻不下来。黄巢秘密入城打探,为一个老人所救。老人并告诉了黄巢攻城的方法。黄巢很感动就说:“你买几张红纸,扎个灯笼,正月十五挂在房檐上。”黄巢走后,老人把消息传给邻居,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全城穷百姓都知道了,家家买红纸扎灯笼。黄巢回到大营,马上召集将士商量,到了夏历正月十五晚上,带着五千精兵,摸过护城河,按老人所指的路悄悄入城,一声号炮,内外夹攻,很快攻破城门,起义军进城了。这时,穷人家门口都挂起了红灯,全城灯火通明。凡是挂红灯笼的大门,起义军一律不入;不挂红灯的,起义军冲进去抓赃官老财,只一宿就把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杀光了。自那以后,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起了红灯,这个习俗便流传下来。

还有一次,黄巢的义军攻打中原地区,时值端午。当地官员放出风声:“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动员民众逃离家园,是为“走黄巢”,以牵制义军不断扩大之势。有户人家,男人都外出了,家中只有一妇人与二个小孩,一小孩为亲生,一小孩是她嫂子的遗孤。亲生的小孩刚能行走,嫂子的遗孤大她自己的小孩一岁。妇人带着二小孩逃难,背着她嫂子的遗孤,却让自己刚能行走的小孩步行,但却落在后头。走不多远,遇一黄衣人(实为黄巢起义军密探),问:“嫂嫂为何不让大小孩走路,而让小的小孩走路?”妇人如实相告,黄衣人听后甚为感动,道:“你危难之中行忠义之事,已破黄巢之刀,黄巢已无法取你人头,其实你只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表示你家是忠义之家,黄巢便无奈你何。”言罢竟忽不见。妇人认为是仙人指点,于是回家依言而作,并沿途叫逃难之人插艾草可破黄巢之刀云云。因此妇人平时善良,多行善事,诸多民众都相信,依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不用“走黄巢”,在家中过端午,形成了端午“插艾草”习俗。

黄巢在惠州时候,还亲自到潼湖的驻军点兵排阵,至今潼湖还流传着黄巢点灯阅兵的传说,并有一个非常独特的“黄巢点兵”奇观可印证:以前的潼湖,是一个典型的积水洼地,每年的龙舟雨后,潼湖水就会涨得满满的。就在大水初涨的头几天晚上,夜幕下的湖中央偏东的水面上就会陆续出现耀眼的亮光,一盏,两盏,无数盏,一排排、一串串地悬浮在波涛上,把几里水面照得通明,接着就消失了。人们一直相信,那就是传说中的黄巢点兵。从以上轶事中,可见黄巢领导的起义军深受农民欢迎,“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

公元880年十二月十二日,起义军义军浩浩荡荡,“甲骑如流,辎重塞涂,千里络绎不绝”,进入长安。翌日,黄巢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并大赦天下。黄巢下令:唐官三品以上全部停任,四品以下则官复原职。可见,大齐是由农民军文武官与唐官僚混合而成的一个政权机构。农民军憎恨官吏,对唐宗室、公卿士族实行严厉的镇压政策,“杀唐宗室在长安者无遗”。但自公元882年九月,朱温变节降唐开始,义军开始走下坡路。公元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与唐军“殊死战,其众殆尽”,与其外甥林言走至泰山狼虎谷的襄王村(今山东莱芜西南)。这时,林言见大势已去,“惧追至并命”,于是便乘机杀了黄巢及其兄弟妻子。

如今通过大量史实看出黄巢一生的政治思想主要是封建专制主义,其政治抱负始终是想做说了算的首脑,力图以己力量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黄巢领导的起义最显著的军事特点是采用流动作战的战术,前后转战十二省,渡过长江四次,黄河两次,往返15000余里,沉重打击了封建地方阶级,瓦解了唐朝反动统治,使唐王朝名存实亡。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战争轰轰烈烈,壮烈一时;他的军事战略表现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成为我国军事战略史上的宝贵遗产,影响后世。

你可能感兴趣的:(黄巢-鲁西南方言杂谈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