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时代,真的算法为王?——《人工智能商》

你肯定会发现,每天打开电脑,与你最近搜索过的信息相关的推荐会出现在屏幕上。这就是数据时代的特点,每个人的喜好都会被运营商用大数据收集来,再给你推荐相关的商品。

封面


多年前,美国就曾因为这个问题,引发一场争端。争执的两方围绕着该不该保护用户隐私、取消所有相关的推荐和广告,展开激烈的辩论,包括微软在内的一众巨头也参与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坚持收集用户们各项数据的运营商。他们认为这样的收集是必要的,他们可以根据收集到的用户喜好来发送特定的相关产品的广告。如果没有这种收集的话,每个人的邮箱和页面都会充斥着各种各样无关的广告。在他们看来,这种收集用户喜好的行为是帮助人们屏蔽不想看的广告,只发送人们感兴趣的广告,为人们创造一个更简洁的上网环境。真奇怪,在他们看来,发广告是正常的,完全没考虑人们愿不愿意看到这些广告。他们没有说出口的是,这样也为他们节省了大笔的广告费。

用数据了解用户喜好,变成了我们每天在网页上看到的广告。这只是数据时代其中的一个特点。还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出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流量明星与烂片总是如影随形,这已经是我国影视行业一个常见的现象。这背后的逻辑,其实也是制片方用数据了解用户喜好,想将流量明星的流量和粉丝群体变现。这其实是借鉴了美国影视行业运用人工智能,通过数千万用户评分的相关模式,来考虑故事的设定和走向,制作出收视率极高的电视剧。当然,这种收集也有它的缺点,就是大多数用户只看过一部分电影,只评价过自己看过的电影,很多电影的评价是缺失的。不过,这也足以让影视公司制作出叫座的影视剧了。我国的影视行业虽然也学习了用数据变现,但是国情不同,在没有成熟的影视工业的情况下,更在意的是用某些明星参演来变现,对于剧本和故事反而忽略了。甚至企图用流量明星和大IP组合的方式,来快速变现。现在随处可见的“魔改”原著的现象,就是影视行业这种赚快钱的逻辑导致的。

那么,这个数据时代,到底是怎样演变过来的,又将如何影响我们的未来呢?了解数据的历史,也就窥见了数据的未来。这本《人工智能商》帮助大家还原了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也就是“算法”。所谓“算法”,根基是数学和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准确地说,这本《人工智能商》就是各种算法的历史故事。作者尼克·波尔森和詹姆斯·斯科特从算术的历史中,截取了七个带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还原了算法的发展历程,以期给予现代人一些全新的启示。

这本《人工智能商》的作者是尼克·波尔森和詹姆斯·斯科特。尼克·波尔森是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教授,他的研究领域非常广,包括人工智能、贝氏统计学和深度学习。詹姆斯·斯科特是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统计学副教授。他在拿到马歇尔奖学金的情况下,在剑桥大学主修数学,在杜克大学获得统计学博士学位。他擅长跨领域的研究合作。这本《人工智能商》,就是两位作者的合作成果。

两位作者指出,人工智能无法模仿的,是人们的思维,尤其是新产生的思维。常见的对于人工智能的观点,以担心为主,担心人工智能会使人们失去工作,担心机器会无需担责地制定关于人生的重要决策,甚至担心统治人类……在两位作者看来,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比如担心大型科技公司的财富和力量,却忽视了人工智能正在发生的民主化和扩散;比如担心机器用有偏数制定重要决策的危险性,却没承认人类决策中持续存在的偏差甚至恶意;比如担心机器可能破坏的东西,但是没有看到人们可能得到的东西:新的、更好的工作,新的便利,远离重复劳动的自由,更安全的工作环境、更好的医疗保健……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们成为更好、更聪明的人。

人工智能商,其实就是一种帮助你应对和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思维。而这本《人工智能商》,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以及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进而提高你的AIQ,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的时代。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据时代,真的算法为王?——《人工智能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