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亲口说自己的偶像是周文王,原来是这个原因

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当为周文王矣。”

周文王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圣贤,他留下的《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不光能通晓古今、还能预测未来;此外,他的治国理政的智慧也备受历代贤臣明主和管理者的推崇。

01 礼贤下士

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文王即位后,首先做的事就是遍访贤士,并将这条作为振兴周朝的根本任务。史记中称“文王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也就是说文王爱惜人才,常常到了中午都没时间吃饭,因为他要接待那些贤士,所以贤士大多都归顺文王。

在这些投奔文王的贤士中,最有名的是伯夷、叔齐、辛申等人,其中伯夷和叔齐是隐居在孤竹国的贤士,他们听说文王对老人特别厚待,就离开孤竹,前往西岐居住。辛申本是商朝大臣,晚年经常向纣王进谏,但是纣王不听,使辛申感到绝望,得知文王贤明,于是投奔文王。

虽然文王得到了众多的贤士,但他并没有因此满足,他的宏伟心愿是推翻商纣王的暴政统治,建立自己的西周王朝,而不仅限于屈居一个西伯候。因此,他仍然不辞辛劳的寻访天下才俊,来助他夺取天下。

后来文王与大臣狩猎,走到渭水河边,发现姜子牙在垂钓,然后惊讶的发现鱼钩是直的,且并无鱼饵。经过交谈,文王觉得姜子牙是一个奇才,于是诚心恳请姜子牙辅佐自己。姜子牙被文王的求贤若渴的精神所打动,于是答应文王的请求,出山入仕,当了周国的军师。在姜子牙的运筹帷幄下,周国相继通并了周边小国。周国的势力开始深入到商朝的核心地带,奠定了西周推翻商朝的基础。

得人才者得天下,与周文王求贤若渴相比,商纣王的亲奸疏贤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才导致了辛申、商容等名臣要么弃商归周,要么辞官归田,也导致了王叔比干被谋害致死,商王朝的根基风雨飘摇。

02 卑己骄敌

周文王在治国上,重视农业生产,与民生息,开垦荒地,广种粮食,促进人口增长。虽是一国之主,他却经常身穿布衣,亲自到田间地头,插秧种稻干农活。有时还搬到农村居住,一住就是几个月,以此来了解民情。

因为他治国有方,很快就使国富民殷,引起了相邻的犬戎昆夷部落的垂涎。一次昆夷部落带兵攻打周国,希望掠夺大量财物。当时的周国正处在发展中,还没有足够的实力来对抗骁勇善战的昆夷部落,在这种情况下,文王决定隐忍为上。

他对昆夷说:“不就是要金银财宝吗?给你们就是了”,昆夷见周国臣服,很好欺负。于是得寸进尺,得了财宝之后仍然不肯退兵,还要索要地盘和人口。

这下周国的百姓怒了,纷纷要求出兵攻打昆夷。文王却说:“百姓们拥立国君,目的是为了活的好,现在昆夷要的是土地和百姓,百姓在我这里和在昆夷那里有什么区别呢?如果因为我的原因而发动战争,造成生灵涂炭,我实在是于心不忍。”于是答应了昆夷的要求。

文王并非是不忍心,他很清楚自己现在的实力还不足,只有忍让才是上上之策,反正昆夷也没有更大的野心,用有限的土地和百姓换来几年的和平发展,才是于国于民最大的利益。

几年后,周国的实力迅速壮大,也开始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首先就是攻打昆夷,结果得意一时的昆夷被周国打败,其百姓到来归顺周国,其领土也归入了周国的版图。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在实力不如对手的情况下,不妨采取低一点的姿态,避免发生正面冲突,来为自己赢得有利的环境,借机发展壮大自身,等到实力和时机成熟的时候,再来一雪前耻。

03 故技重施

后来,同样的策略,周文王也用在了商纣王的身上。

周文王刚即位的时候,礼贤下士,天下才俊都大多都归附了周国,这引起了商纣王的担心。纣王因此而将文王囚禁了起来,直到周国臣子送上了美女骏马、奇珍异宝后,商纣王才将关押了七年之久的文王放了出来。

逃出生天的文王不顾其子被杀之仇,反而乘机献出了洛河以西的广袤地区,表示对纣王的恭顺臣服,使得纣王放松了警惕,而文王自身却暗中积蓄力量、韬光养晦,为灭商做准备。

周文王的这一策略果然奏效,商纣王整天沉迷于酒色声香,无心朝政,也不再关注西边的周国,还派出军队征伐东方的各个部落,无瑕西顾。周文王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联络各方诸侯,倡导和平发展,反对战争杀戮。

在得到了诸候的拥护后,周文王开始对附近小国进行征伐,最后占领了商国在西边的屏障和心腹之地,并迁都丰邑,为武王灭商奠定了基础。

迁都后的第二年,文王壮志未酬身先死,他的未竟事业由其子周武王姬发完成,最终在文王建立的基业上,武王于牧野之战中一举消灭商纣王,建立西周。

周文王的礼贤下士、勤修内政、卑己骄敌、力求自强,无不是在为灭商建周做准备。虽然他没能亲自建立西周,但是他所建立的各项制度为增强周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他网罗天下才俊,使得姜子牙等贤士为周所用,为武王储备了强大的智囊团,最终得以平定天下。

曹操纵横天下,最后称帝的也是他的儿子,最终也兑现了他以周文王为榜样的诺言。

你可能感兴趣的:(曹操亲口说自己的偶像是周文王,原来是这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