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7

今晚读了一些东西,触动比较大。眼看着时间不早,还是回来做一点输出。其实按照我以往的习惯,必然是要把相关的东西都看一下的,要么看到累要么看完为止。有时候看了效果并不是很好,当时觉得醍醐灌顶的东西,过一段时间再看,会觉得我好像看过,但是要点已经记不清楚,甚至于又一次看到结尾,才能确定自己确实是看过。

说说今天的阅读吧。第一篇引起我注意的是《女儿,离婚不是出路》。彼时在纠结感情,梳理的时候,发现和昨天看的那个短篇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个被称为最现实的短片,讲述了人在艰难中第N次想要逃离压抑的生活和城市、辞职、放弃事业、离婚,结尾一句提问发人深省:既然是当初最想要的,现在又为什么要放弃?老实说,看文章和短片的时候,感觉讲的都是我的故事。

不知道是因为时代和观念的变化还是看多了童话,参加工作以后总是感觉不太顺心。也许确如文章中妈妈告诉女儿的一样,“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只存在与童话中,现实中的婚姻是两个人的博弈,也像很久以前读到过的一篇文章,忘记了题目和作者,只模糊记得好像写了一个补碗老人,也不知道有没有记错,还有一句话:老一辈的人,什么东西坏了,首先想到的是修补;而现在,如果有什么坏了,年轻人会直接换掉。这也许就是舶来主义的糟糕之处吧,之前,长辈明明会教我们事情该怎么做,问题该怎么处理,也许会有严厉的呵斥,但不会打着纯真的幌子,告诉孩子们会有人拯救他,你以后总会活的幸福。

或许不仅仅是童话。之前金庸老先生去世那几天,网上是铺天盖地的悼挽,甚至有人写了长长一篇文章纪念与告别。那时候我的心情格外的复杂。一方面,我读过金庸的小说,那是半本《天龙八部》,老先生的文笔描述确实引人入胜,甩出其他人好远;另一方面,在更早的时候,在我还不能分辨真假是非的时候,我就跟着大人们看过由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情节是真的很好,打发了很多个无所事事的夜晚;然而也确实让我认为,人生总是会有些奇遇的,奇遇之后便是大造化。基于故事的可读性,主角的努力往往是在“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或者是“自此之后……自不必提”中匆匆带过,也让我一度以为,根骨、天赋、奇遇是人生成功的三要素。当然,所有这些可笑的想法,自然会有人告诉你,那都是哄小孩子的。我只是有时候会感觉难受,毕竟自己傻了那么多年。

所以有时候,出场顺序真是太重要了。《欢乐颂》里安迪曾庆幸自己小时候没读过童话,而我小时候曾艳羡别人有故事书可以看动画片,现在又恨不得小时候家里再穷一点把这些隔绝在我的童年之外。也由此,明白家长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孩子什么都不懂的时候,你要帮她把关。

回到《离婚不是出路》,跳槽也不能解决问题,换一个城市、换一个人,都不能。我们必须试着去磨合,试着经营,找出让彼此都舒服的相处之道。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这是社会教给我的,最令我踏实安心的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