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放假前参加了公司的小型年会,活动结束后,姐妹在微信上给我发来照片,并附言道:“年度朋友圈可以来一个了吧。”
作为如影随形的伙伴,她知道我越来越不喜欢发朋友圈。平日里几个朋友出去玩,心情一好就会晒照片,唯独我静得出奇。
随着毕业年限拉长,微信里加的人增多,如今朋友圈的展现也多姿多彩。
摄影棚的小哥哥,服装店的小姐姐,美甲店的老板娘,考研机构的老师,景区客栈的助理,楼下杂货铺的阿姐,以及深受其故事触动的微博博主,都在朋友圈里闪烁着他们的生命。
不知不觉,微信朋友圈不再是我的私人场所,转而成了一种传播工具。
每天打开朋友圈,浏览完所有新动态又关上,生活也没有因此而有什么不同。
这像是我的朋友圈,又不完全是。我们有着对方的联系方式,却过着毫无关联的人生。
面对这样的局面,再也难提起发朋友圈的欲望,不是有意而为,而是你更加明白了一件事:
对于自己在乎的人,所有喜悦和喜欢都可以通过对话框发送过去,自然不会再去蹲守,朋友圈里赞评的某某。
2
今天已经是正月十三了,大家陆陆续续都已经开工。节后的日子天总是湿冷冷的,不禁怀念年前的好阳光。
那时风没那么大,天空也明亮许多,还特意挑了个假期,和朋友去码头逛。
阳光照得人睁不开眼,夕阳的风也格外醉人,久锁闺阁的你欣喜若狂,忍不住在朋友圈里发了几张自拍,只是未曾想,陌生人一句不善意的评论瞬间打磨掉了你一天的好情绪。
有的人只适合留在对话框里,恰巧这个对话框从来没有打开过,不是你不愿意也不是他不愿意,而是你们真的不适合。
你发旅游照,他跳出来酸:“有钱就是不一样。”
你发个时尚新款照,他忍不住评论:“这是假货吧?”
你发和闺蜜喝奶茶自拍,他故意抬杠:“喝个茶有什么好拍的。”
你不过是想简单记录一下,却被“杠精”过分解读恶意拆解。
当你的情绪在别人眼里开始变味,你按下“发送”的动作多少会有所迟疑,久而久之,自然失去了倾诉的冲动。
3
毕业几年了,陆陆续续有同学迈入了婚姻的殿堂。前段时间,得知一位大学同学升级当了妈妈。
就在一家人都为新生命的到来手舞足蹈时,她却独自承受着因身份转变带来的巨大压力。
一边忍受着身体上的疼痛,一边因为丈夫被调去外地工作而要一个人熬夜照顾孩子,生活重心完全被打乱。
所有人都告诉她要坚强,要挺住,熬过这段时间就好了,却没有一个人能教她如何走过这段阴暗的日子,最终她情绪崩溃,在深夜里发了一条长长的朋友圈。
此时旁人再多评论安慰都显得苍白无力,她最需要的,是有个人能缓解她身体的不适,能帮她安抚哭泣的宝宝,能在情绪失控的时候陪在她身边。
然而我们都做不到,我们无法体会她的艰辛和痛苦,也无法用力拥抱给她力量。
世间的喜怒哀乐并不相通,也许也是越来越少人愿意在朋友圈吐露情绪的原因吧。
4
有时,会不由得羡慕那些自由在在朋友圈分享情绪的人。他们大胆地夸赞自己的偶像,大方地分享自己喜欢的歌单,也毫不介意泄露沮丧难过的心情。
我做不到像他们这样。
就算好不容易修好一张照片,也会因为介意有人觉得矫情而取消;想转发某篇文章,会因为担心有人觉得观点偏激而退出。
越发不希望在虚拟的世界里被人窥探、误会,或者对自己的生活指手画脚,于是每次发朋友圈都瞻前顾后,小心翼翼,直到最后不可逆转。
与其说是戒掉了朋友圈,不如说是因为过分关注别人的评价和眼光,而丢失了释放真实情绪的安全感和勇气。
杨绛先生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成年人的交往总归是越走越少,也越走越真。不管别人如何看待,把朋友圈的分享当做礼物送给未来的自己,是不是也很有意思呢?
真心希望我们都能拾起那个真实勇敢的自己,让未来不留遗憾。
以上,共勉。
【本文作者】卡罗儿。写温柔的文字,在岁月里记录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