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落地了,我们语文课该咋上

最近因为备课,所以更关注当下的政策。“双减”政策引爆全网,各大媒体加上自媒体都“嗨”一波又一波。

从昨天教育部新闻发布会所释放的信息看,大部分都在预料之中,但几点刚性规定还是令人耳目一新,能感到顶层决心更加坚决,所指方向更加明确,措施也更加具体。我,本人表示看好!

作为一线教研员,我所关注的不仅仅是这些,更关注的是我们的学科建设问题。例如教师的教学理念该怎么改?课堂建模该怎么变?作业设计该怎么创?质量评价该怎么做?也真希望这些问题能得到教师的普遍关注。因为这不再仅仅是单一技术层面的问题了,而是从理念到实践到评估的系统性问题,关乎的是每一个孩子学习方式的整体变革。

因为理论浅薄,经验不足,思虑难免令人更加焦灼。只能粗浅反思一二,权当抛砖引玉,期待获得更多启示。

一、再思“大语文教学观”。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处处用语文,生活本身就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帮助学生建构更加丰富、生动、有趣的语文生活,让学生在丰富可感的生活浸润中学习语文,接受滋养,涵育性情,恐怕是语文教师首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把“课外阅读”落在实处。进一步扩展学生的语文阅读空间和时间,并通过有计划的推动,帮助学生亲近图书,走进图书馆,建立家庭书社,开展主题论坛式阅读活动,用阅读实践充盈生活空间,补偿语文学习效率。尤其是语文能力较弱的学生,阅读是最好的补偿方法和途径。

其次,重拾日记本。结合教材语文要素体系编排,通过撰写主题日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捕捉生活,用课内习得的方法记录生活,养成经常练笔的习惯。日记可以是纸质的,也可以开展网络写作,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就怎么做。低年级可以用一句话、一幅图日记形式进行。养成观察和记录习惯是最重要的。

第三,丰富素材积累,可画、可剪、可贴、可笔录,就像我们小时候喜欢做的剪报本,可单独做,也可与人合作,小组内轮流、接龙完成等,日积月累,自主收集、筛选、整理、制作,语文综合素养、信息素养等就会默默生长。

第四,开展每周一次家庭口语交际沙龙,让学生表达欲与思维在轻松的家庭氛围中,获得充分释放和锻炼。并通过家长参与评价、指导,优化学生口语表达质量,培养交际自信。口语交际能力是每个社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而这个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的真实场景、真实话题、真实需要。

二、再议课堂建模创新。以生为本,兼顾公平和效率的高效课堂要落地有声。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中高年级控制作业时间。这样的刚性规定使得“提高课堂质量”这一常态要求对于减负增效的作用更加突出。

首先谈公平。公平之于课堂,指保证每个孩子参与高质量的学习,每个学生应获得与其认知能力相匹配的发展。尤其是学习品质较弱、学习力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课后将不再有机会参加补课班、提高班之类的学科培训了,家长也未必有精力、有能力帮助他们解决课堂的遗留问题。怎么办?我想借助新媒体新技术开展分层式教学、精准化指导,借助小组合作开展助力式学习,优化教学内容坚持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改变程式化教学组织提高课堂的灵动感、趣味性、吸引力等,最大可能让每个学生接收到适宜于自己的内容和方式,恐怕是最有效的几种方法。至于评价杠杆的应用,也要求教师必须做到言之有物、眼中有光、心中有爱,才能真正撬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相对持久的学习兴趣。

其次谈效率。效率一词总是和任务、时间、流程、工艺等词义紧密相连。相对语文学科,应该是教学任务安排、教学时间分配、教学策略选择、教学程序设计等相关概念。教学任务角度,我想用“精简、精准”两词做描述。一是进一步聚焦单元语文要素,筛选文本中必须学、必须会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让课堂密度减下来,训练的精准度提上去。要明白“懂得取舍是最大的智慧”。二是教师要充分消化教材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熟练掌握与之相关的语文常识和教学理论。并锤炼教学语言,努力做到精讲、讲准、少讲,把指导学生语用训练和领悟内化的时间多起来。什么都讲,什么都讲不好,不如不讲。

时间角度来,应是用经济观指导教学时间分配,使投入和产出形成最合理关系。具体讲,无论识字写字、阅读写作还是综合性学习,每节课都有重点、有难点。重点、难点在合理的时间区间得到突破,教学就是高效的,否则就是无校的。这就要求教师聚焦重难点,对靶施策,避免“大水漫灌”式课堂。把重难点抛弃到繁琐讲解或者低阶思维学习活动的“汪洋大海”中,别说40分钟不够,恐怕再长依旧不够。

再次谈教学策略。文本有特色,教学有策略,两者意义相关,决定教学的效率。正所谓小说有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描写,诗歌有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境,散文有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灵动章法等。语文教学如果忽略文本的特点,忽视表达图式的细微差别,便无法引领学生真正通达作者的情感世界,发现文本的表达密码,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因此文体意识有必要再强调。另外,不同的单元组块特点,教学的策略也不尽相同。例如阅读策略单元、习作策略单元和普通阅读单元各自组块指导思想不同,教学设计的策略自然不尽一样。提取思想,科学整合,克服模式束缚,灵活施策训练,激活学生思维,强化语用实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应然要求。

再说说教学程序。关于程序,应是合乎学习认知原理、知识形成规律和文本思想情感逻辑的教学顺序。逻辑混乱必然无效,但常态的语文课不是无效而是低效。形成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学程序过于“理所当然”,“一切皆在意料之中”,缺少一点“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惊奇,吊不起学生的胃口。思维单线,答案确定,意义终极,语文学习便了无生趣,效率何谈而来呢!教师如果能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探入文本,寻到作者情感的脉动,以此为经,织起思维的纬,笼络起语言、修辞、章法等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点,语文学习一定会聚焦目标,捞出干货。

三、突破单节课堂束缚———有效勾连多学科知识和思维、学习方式的优势,开展融合式学习、项目式学习,让语文呈现出美妙多变的模样,组织让学生获得最大发展可能的探索式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语用能力,是建构终身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统编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应该从一定程度上做出了探索,也提供了模板。语文教师可以借鉴教材经验,结合单元组块主旨,用整合思维开展大单元主题式教学。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个维度梳理、整合单元教学内容,设计“导读激趣课”“初读梳理课”“经典品鉴课”“拓展深化课”“语用实践课”等不同类型的课堂模式,如果能形成逻辑自洽、思维共舞的课堂伦理,就可以大大节约教学时间,提升教学的效率。

四、改变作业形式,分化考试压力,重视过程效能控制。书面作业少了,低年级甚至考试也没了,学生怎么才能感受到学习力的节奏性变化,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多布置实践性、探究性作业”给出了方子。改学期大考为语文知识点过关考核、语文能力专项测试、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整本书阅读评级活动等,活化作业形式,丰富作业样式,让更准确、优质的评价手段全面准确描述学生的学习质量,鼓励学生学习自信,化解考试压力。

总之,双减来了,老师的压力也来了!大家做好准备了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双减”落地了,我们语文课该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