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觉醒》

育儿类的书累积起来也看了不少,有些的确是教你在教育孩子方面如何一步步操作的方法,而有些会启示你想要更好滴教育孩子首先要提升自我,这一类于我而言更有指导意义。

这本书区别于普通育儿书,在心理学的基础上,追溯到家长教育失败的根源;让我们更能理解自己并有信心改良。

作为社会人,周遭环境包括家庭对我们成长的点点滴滴都发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比如我们在面对孩子哭闹、不上进、顶嘴等行为时爆发的情绪,是源自一直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东西的恐惧:

不被爱、投入、冲突、独立自主、不孝、觉得自己没用、失去控制权、平凡、短缺。

我们理解了最困惑家长的情绪来源,立志更好地和这个不良情绪的“自我”和解,达到“真我”,因此,我们需要扩大认知范围,进而努力成为一位平和的人,无论面对孩子还是任何别人。

(我们要感谢来到我们身边的孩子,他们旨在给了我们次唤醒真我的机会)

首先,我们需要放弃过去关于孩子的迷思:

教育的核心对象是孩子(家长才是,家长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长至关重要,深刻认同),成功的孩子总是在前面(孩子的外在成就只是“小拇指”),孩子有好坏之分(避免贴标签,正向语言、引导、鼓励的强大影响),好家长是天生的,有爱就是好家长(真正的爱是能够全面看见、接受并尊重他人本来面貌的能力-孩子不同的人格特质),父母的使命是培养快乐的孩子(挫折是常态,不剥夺他面对真实人生的机会),家长要控制一切(控制便有反抗,家长能真正控制的只有自己的情绪和反应)。

接下来,可以从有效的教养技巧入手:

从期待到投入(孩子和家长的对立面-关注当下和关注未来;放弃对孩子对家庭甚至任何人过多的期待,投入到当下每一天的互动中),从无心的反应到用心的陪伴(和孩子说话要走心,不要居高临下地教训),从混乱到平静(家里说话声音刻意练习低声、平静和倾听-权威性),从有角色到无角色(脱离是谁的妈妈,关注自己,有独立自主、关于自己的人生目标的人),从情绪到感受(不被情绪裹挟,直抵内心感受),从干涉束缚到独立自主(孩子的情绪和自己的情绪分开,不要融为一体),从批判到共情(真正的共情是不对别人抱有期待,而是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选择),从纪律到开明的规矩(好规矩:服务于孩子和我更高的自我,可商榷),从战场走到谈判桌(不溺爱,不争夺)。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庭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