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顾名思义就是帮助那些弱小有困难的人。
那如何才是帮?也许你会想到捐钱。
先听我给你讲一个故事。
一家慈善机构组织志愿者去非洲做公益活动。
运送物资卡车刚在目的地停下,一群当地孩子就围了上来。
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大卡车,有些害怕,但更多的是好奇。
有些孩子忍不住伸出瘦弱的手去摸摸看。
这时一位年轻的志愿者从车上走了下来,也看到了孩子。
“天啊,这些孩子居然那么瘦!那那是衣服,根本是破布,也太可怜了吧!”。
转身就想取救援物资分给孩子。
“等等,你要做什么?先放下。”,随后下车的年长志愿者看到后,大声对他喊道。
“当然是做慈善啊!”,年轻人还没说完,只见年长者走到孩子面前。
对他们说道,“我们车上有很多东西需要搬下来,你可以帮我们吗?做完会给你们报酬。”
孩子们略有些不知所措,没人敢动。
有个年纪稍大些的孩子壮着胆子上前,帮着把一个袋子从卡车上搬下来。
年长者立刻就给他一袋饼干。
马上剩下的孩子立刻就明白了,纷纷开始帮忙搬东西。
一边还有个小女孩,虽也想帮忙,可她还太小没什么力气。只能在一旁看着,有点不知所措。
这时那位年长的志愿者又上前和她说,“等干完活,你给大家唱个歌吧,这样他们就不那么累啦。”
小家伙露出笑容说表示同意。
等所有物质搬运完毕,小女孩也表演了一首当地的歌曲。志愿者给每一个参与帮忙的孩子一份救助物质。
晚上,年长志愿者对年轻人说,“白天我说话态度可能太凶了。可是你知道嘛,这里的孩子生来贫穷,但这不是他们的错。但如果你轻易就把东西给他们,会让他们觉得原来贫穷就可以得到救助,反而成为不劳而获的手段,变得更加贫穷。那就成了我们的错。”
所以,慈善绝不是简单捐钱。
薛兆丰教授有篇文章叫做《商业是最大的慈善》。他列举出行善很难见成效的四个原因,其中有一条就是养懒汉效应。因为扶贫造成人民的依赖,反而不愿意努力工作,只希望可以继续得到政府的帮助。
商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改善我们生活福利的手段,也是最大的慈善。
接下来我还想给你讲一个关于商业如何帮人脱贫的故事。
20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颁给来自孟加拉的经济学家默罕默德 尤努斯以及他的格莱珉银行(Grameen Bank)。
“格莱珉”在孟加拉语中是“乡村”的意思,所以格莱珉银行也被称为“孟加拉乡村银行”。
1976年,尤努斯进行过一次乡间调查。发觉当地的穷人只能通过高利贷获得做小生意的本金,但还完高利贷之后,所剩收入就极其微薄。这件事对尤努斯触动很大。
有些人贫穷,不是因为他们懒惰或者缺乏智慧,而是他们没有可以去做一些小生意,创造自我雇佣的机会的启动资金。所以他创办格莱珉银行,就是想为穷人提供没有抵押,也没有专业风险控制员的微额贷款。
格莱珉银行首创了“团体贷款 (solidarity lending)”模式,这也是最出名的格莱珉模式。银行和贷款人之间不签署任何法律合同,整个运作只是基于“互信”,只不过格莱珉信任的不是个人,而是“团体”。
格莱珉银行要求每个贷款申请人都必须加入一个由相同社会背景,具有相似目的的人组成的互助小组,每5人组成一组,绝大部分组员事女性。小组中的每个人之间,不同小组之间都相互支持和监督。这样一个小组需要组长,自己去找组员,去找创业项目,并且全组员通过银行面谈之后才能获得贷款。这个过程需要花很多时间,可能是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但也只有这样才可以筛选出真正渴望脱贫机会的人,也增加她们正常偿还贷款的可能性。
通过贷款审批之后,格莱珉对团体发放贷款,采用“2-2-1”的顺序放贷,这个顺序指的是一开始只有两名成员可以拿到贷款,根据她们的偿还情况,另外两名成员在申请贷款,而小组组长最后才能拿到贷款。这样一个机制成功的把后申请贷款的成员以及组长变成了“风险控制官”。前面的人没有按时还贷,会影响后面人拿不到贷款。这样格莱珉银行也不需要再安排风控人员。
同时,格莱珉模式会提供财务培训,组织还款周会。银行工作人员通过周会为成员提供帮助,去解决问题,督促还款,以及确保贷款被专款专用在运营上。这些培训也帮助穷人增长了财务知识技能,不会重返贫困。
格莱珉奉行“授人以渔”的理念,比起慈善捐款,商业通过一些规则对市场和资源进行了“无声的协调”,解决了没有反馈,所托非人等一些系列的问题。这才是最有效且可持续消除贫苦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