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见·朱丽叶
成长是一座越走越窄的桥。
01
最近,一部仅4分钟的短片,刷爆朋友圈。
看完这个视频,每个人都感慨良多。
视频中,3个成年人和几个孩子,分别被问到相同的问题。
成年人的微信里大多有1000多位好友。
但经常联系的只有两三个。
微信里人来人往,喧嚣热闹,可是能在午夜时分叫出来一起喝杯酒的,却难以找到。
孩子们交朋友就特别简单。
“为什么和他做朋友?”
“因为他帅。”
“如果去别的幼儿园,不再和朋友在一起了,怎么办呢?”
“再找一个新朋友。”
“新朋友好找吗?”
“好找呀,我把他的名字认出来,认识名字就是好朋友了。”
小时候,只需要问一句“能一起玩吗”,就算交到了朋友。
那时的我们从不担心孤单。
好像随时随地一招呼就有一箩筐朋友。
多少人在年少时都这么想过:
“长大了,我要买个大房子,所有朋友都住在一起,大家可以一块聊天,一块睡觉。”
可是真正长大后,脱下单调的校服,换上各自不同色彩的衣服,在岔路口挥手作别。
却发现,我们好像再没交过新朋友。
02
去年,一家人去爬衡山。
下山时,我们打算坐索道。排队人太多,队伍慢腾腾地向前挪,儿子不时趴在地上捡拾好看的树叶。
和我们并排的另一列队伍中,有一个和儿子年龄相仿的小男孩,手里拿着橘子,一直默默地看着我儿子摆弄树叶。
突然,男孩将手里的橘子伸给我儿子。儿子回眸看了看他,摆摆手表示不要。
男孩执着地又将手往前伸了伸。儿子似乎思索了一番,终于接过橘子,并回赠了一片树叶。
后来,两个小家伙,隔着一道铁栅栏,一起分享食物、一块将树叶拼成各种图形。
分离时,两人互赠礼物,好一番依依惜别之情。
奶奶打趣说,这是一片树叶换一个橘子,交一个朋友。
今年上小学的儿子,“朋友”是他的语言中最常出现的词汇:
我今天和朋友建立了一个秘密基地。
这是我和朋友挖掘的宝藏。
我的秘密只告诉我的朋友。
我要永远和我的朋友在一起。
有点儿扫兴的是,孩子爸爸总会问:
“你这个朋友成绩好吗?他在班上排第几名啊?你要和表现优秀的同学交朋友。”
看,这就是孩子和我们的差别。
成年人之间的交集总有着被反复丈量的标准,我们不会天真地因为他送我一片树叶,我便还他一腔热忱。
而是设置了各种交友门槛。
03
鲁迅在《故乡》里这样描述儿时好友再次相见的场景: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啊!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年少时的“迅哥儿”,终究成了二十年后的“老爷”。
这大约就是成年人友情的悲凉。
少年意气是,只凭着感情交朋友,不把一切世俗的眼光放在心上,开心就好。
可是当儿时的玩伴成了发工资的老板,一大家子的生活,还得仰仗老板的关照,就再没了恣意兴起的胆量,还要嗫嚅着解释“那时是孩子,不懂事……”
马伯庸说:“年轻时交朋友,只是因为一杯青岛纯生就可以上桌,而成年以后,我们的桌子抬高了很多。”
友谊是一种社会关系,它逃不了人生成长的变迁,也逃不了利益、资源、财富、名望的挑战。
不是一个圈层的人,没有办法平等对话。
冯唐甚至开发出一套挺好玩的打分表。
每一个刚刚进入他朋友圈的人,他都打100分,然后在心中逐渐扣减。
言行不佳,扣10分;迟到,扣10分;不接电话,扣10分……
他说,十次有九次,新朋友会被扣到30到60分,就滚蛋。
这就是成年人的交友。
有一套严密的考核体系。
这是我们的理智,也是我们的势利。
04
年少时的友情可以突如其来,但人近中年,四处游荡的轻狂日子,真心话大冒险一样的生活,都渐渐褪色。
越来越紧张的日程表,越来越急促的生活节奏,让我们结识的都不过是点头之交。
一旦生活中遇到大事件,比如说婚庆宴请,或是异地搬迁,便会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没几个朋友。
曾在网上看到一位精英人士的感叹。
她在北京一家教育基金会担任执行董事,39岁生日时准备办个小party,尽管她有近2000名微信好友,数万微博、公众号粉丝,却凑不齐一桌客人。
她说:“回想起来,我们的人生中能结交到好朋友的阶段已经结束了。我的大部分‘我说完上句,你能立刻接出下句’的朋友,都是在读书和第一份工作时认识的。这些年,将重心放在事业和家庭上,朋友就已经淡出通讯录了。”
麻省理工惠顿学院的副教授 Emily Langan说,友谊的自愿性意味着它没有正式结构,不像恋爱、婚姻或家庭关系那样受到责任或义务的约束,因此在关系等级中,它排在最后。
就像《围城》里,方鸿渐结婚,赵辛楣要送他一笔贺仪。
鸿渐正热烈抗议,辛楣截住他道:“我劝你别推。假使我也结了婚,那时候,要借钱给朋友都没有自由了。”
尤其有了孩子以后,送孩子上兴趣班貌似比同学聚会更重要;几年不曾碰面的老友约见,却因为答应了孩子带他去海洋公园而不得不改期。
属于自己的时间约等于零,人生被密密麻麻的事项排满,哪里有时间去交往朋友?
05
上学时,去个洗手间也能三五成群;上班后,买一送一的奶茶都凑不到单。
以至于,常常生出一种感觉:站在人生的荒野中,环顾四周,没有一个人。
现代人的孤独,愈加衬出现实中友情的弥足珍贵。
《请回答1988》这部剧热播时,我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正焕妈妈把钱藏在菜篮子里交给不好意思开口借钱的德善妈妈,这一幕我家也遇到过。
那位一直偷偷借钱给我家的阿姨,后来遭遇失业丧偶。我妈把她们母子接到家中一起生活了5年,直到阿姨生活渐渐好转。
我妈总说,阿姨是她最好的朋友。我也好想拥有这样一段友谊。”
世道太多辛酸与不易,所以那些点滴的善意、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的体贴,才会如此动人心肠,令人念念不忘。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比年少时更需要一位真正的朋友。
他们就像暗夜星辰,光芒微弱,却会在没有月亮的晚上为我们照亮行路的方向。
那些不敢让亲人担心的伤口,不愿跟爱人倾诉的隐私,都会在朋友那里找到出口。
朋友的意义,可能就在于:
因为这个人,你永远不会对生活感到绝望,反而能于谷底再攀升些许信心,重新投入生活的战场。
成长是一座越走越窄的桥,能同我们一路走到最后的人并没有多少。
可就是那两三人,默默支撑彼此,捱过了各自生命中的苦与难。
岁月易老,人生有限,何不与真心相待的朋友,在时光莽莽中,映照彼此的灵魂。
前路漫漫,让我们再一起跑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