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也曾被逼“当官”

杨绛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大家,学识渊博,未曾想到年轻时也被逼当了一次官。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苏州被日军炸得一片狼藉。

杨绛年少时读的振华女中也被迫关闭。

振华女中校长王季玉拥有一颗爱国之心,不愿在日本人的统治下开办学校。

于是,王季玉同其他同事商量后,主动关闭学校。

虽然学校关闭了,可王季无却不想让孩子们上不了学,仍然选择合适的地方再开办振华女中。

当时的上海还没有被日本人管辖,而且有很多振华校友。

王季玉打定主意,选择上海为振华女中分校,可是校长人选却没定下来。

王季玉身在大陆苏州,根本没法担任校长。他听说钱钟书和杨绛夫妇留学回国,就有了校长人选。

1938年,王季玉拜访杨绛。

杨绛很高兴地接待了王季玉,高兴之余,也纳闷季玉先生此行有何贵干。

王季玉讲了他决定开办振华分校的事情,但绝口不提当校长之事,他只是请求杨绛帮忙:“扶一把。”

杨绛听了惴惴不安地说:“我怎么扶,真的不会……”

王季玉笑着打哈哈:“你能做什么,我还不知道!是你能做的事情——这说定了。”

杨绛坚持:“没说定。”

王季玉却不放过杨绛,说:“不能反悔。”

杨绛只好软下来阵来,说:“我也许能教一两门课……”

杨绛赶紧又加了一句:“只半年。”

杨绛就这样稀里糊涂地答应了到振华分校“当老师”的事。

到第二天,他俩再见面时,杨绛看到了还有振华女中的校董。

这时候,杨振心中终于有了眉目,季玉先生哪是让她当“老师”,分明是当振华分校“校长”。

杨绛受父亲的影响,一生不想为官,自然拒绝季玉先生的请求。

可王季玉却不理会这些,全当杨绛答应了此事。

就这样浑浑噩噩到了家,杨绛把白天的事告诉了父亲。

父亲思考了一番,说:“此事可做。”

就这样,27岁的杨绛就开始了她的“当官”生涯。

她这个官可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什么都得干。

学校当时什么也没有,杨绛还得找地方、租房、招聘老师、算工资。

杨绛初来乍到,一边学一边干,竟然干得很优秀。

季玉先生就放心地把学校的存折和印章交给她,让她大胆去干。

杨绛立马不干了,季玉先生嘴角含笑,说:“我在这里,你什么都不会;我走了,你不会也会了。”

杨绛无可奈何,季玉先生当天就离开了上海。

次年秋天,振华女校上海分校开始招生了。

在上海避难的振华学生都纷纷来复学,还有很多新生来报名。

老师中有几位是原来苏州母校振华女中的老师,还有几位新招的是杨绛父亲推荐的。钱锺书也力挺妻子事业,推荐了两位英语老师,杨绛自己当校长之余也兼职教英语课。

就这样,上海振华分校步入正轨。

虽然杨绛不想当官,可是只要答应了季玉先生,她就会全身心地经营。教学管理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方法和制度。

《格局决定结局》里有这样一句话:人无格局不立,事无格局难成;有多大的格局,才能处理多大的问题。

27岁的杨绛“被逼”当上民国时期的女校长,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中华儿女。

你可能感兴趣的:(杨绛也曾被逼“当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