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到底要不要拍视频传到家长群?

图片发自App

在我儿子所在的幼儿园微信群里,有一个问题时常争论得火花四溅。

有的家长时不时要求园方发孩子们在学校的视频,无论是上课的、吃饭的、玩耍的,恨不得把眼睛搁在孩子身上。而园方要么“间歇性失忆”,隔个七八上十天偶发一个,要么以各种不便为由推脱,导致双方各不相让,今天你方争罢,明天我登场。

就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成了群里的舆论场,成了不破不立的永恒论题。

为什么会这样?我也时常被这样的情景所困扰,陷入如此这般的沉思。

图片发自App

众所周知,乡镇幼儿园的现实环境,大多数入园儿童都是父母长期不在家的2-4岁孩子,直接看护人是父母之外的其他亲人,大多还是上了年岁的长辈隔代抚养,而幼儿园师资和软件实力的有限,导致固然信息发达的今天,仍然有很多孩子成长的第一手信息无法第一时间传达到最心疼、最关心孩子们的父母那里。

一种时空缺位和亲情失位的缺失感让家长心怀歉疚,仿佛父母没注视到的那一时刻,孩子们就受尽了辛苦。

站在家长的角度看,这样的心态无可厚非。一个孩子维系着一个家庭的全部,孩子的情绪成了家庭幸福的晴雨表,关注孩子也就成了比关注自身还重要的事,围绕孩子成了家庭事务核心中的核心。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我们很多人孩子在身边时,往往大人自顾自的玩,忘记了陪伴,而一旦孩子不在身边,就会莫名其妙的紧张起来,总觉要看着孩子才心安。

图片发自App

这种矛盾现象的产生,是当下社会信任感缺失的缩影。要杜绝这种争论,还得从家长、园方双方之间的信任互补开始。

有一句诗,“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用在这里,不一定合适。但既然选择了将孩子放进校园,一方面在监督园方的同时,一方面也要尽可能的理解园方,充分相信园方有保障孩子身心健康,帮助孩子收心敛性的能力,尽可能的给园方“松绑”,尽可能的让其把精力放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授和课外看管上。

我们一直在争论要不要经常拍视频上传的同时,其实我们忽略了最重要的群体对象,就是孩子本身,到底孩子需不需要这样的闪光灯和在镜头下无限放大的校园生活?

图片发自App

我们没有科学数据验证,但站在我们成人的角度去看,没人愿意成为监控下的成长,毕竟每个人都有隐私以及设置隐私的权力,哪怕他还是一个“少不更事”“乳臭未干”的小孩!我们在拍与不拍之间,谁征询过他们的想法?谁尊重过他们的感受?

况且,回到照片和视频本身,我时常有这样的想法:一看到没自己孩子镜头的照片,便内心焦灼和失衡,生怕是老师有意忽略了自己的孩子,或者以为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根本不听管教,以致于跑到了镜头之外。

将心比心来说,这样的照片,让我只看到了自己孩子,看不到孩子之外老师的悉心教导,老师在组织安排孩子拍照时所花费的力气,还有和其他孩子友好相处的时光,因为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将目光聚焦在自身孩子笑没笑、打没打架一个点上。

图片发自App

另外,我也常想,老师要发布这样的照片,肯定还会花一定这样无谓的精力,来处理、美化照片、视频,以求达到家长眼中所谓的“公平”“公正”,才能“公开”。

这样经过过滤的视频,完全无法展露孩子当时的真情实感,也无法全天候全方位看到孩子的状态。这样的视频家长还愿意看吗?老师的花费值得吗?如果都花在孩子身上岂不是更好?

这样说,并不是就要否定家长的心情,认定老师拍视频完全没必要。群里很多的家长很理性,说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让我动情,也让老师动心。

他们建议课后拍,逢重大活动拍,建议固定时间、固定周期传,这样大家都能在预定时间看,聚焦起来讨论。

我也是孩子家长中的一员,我自觉比群里其他的很多家长做的差,只是我仍然希望我是自己孩子眼里最好的,孩子在上课的同时,我在上班,我很担心孩子,希望孩子不要受一点干扰,不要受一点伤害。但我发现我的担心每次都是多余的,对我来说没有比在学校更放心的环境了。

图片发自App

孩子需要无忧无虑的成长,家长、学校、社会三方构成了权责利相统一的有机体,我们要理性思考,不埋怨、不失控,既为自己履责,也为别人站岗,孩子的成长没有真空带,需要我们把心凝结在一起,只要能撑起孩子们成长的绿荫,共同朝着为孩子创造最优环境的目的出发,我相信,任何的争论都不是多余,再细微的考虑都是应当。

孩子的事情我们绝不置若罔闻,关于孩子的争论也决不一说而过,我们努力,最终都会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和争论的平衡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校到底要不要拍视频传到家长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