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铁三角)中原焦点团队杨小杰坚持分享第484天2021-12-19约练挑战第7期第6周第9次共29次

孩子们真的很灵,今天的一个来访者,我俩说起家里的三个人的位置关系,我随手拿了三个小物件,让他摆出一家三口的位置关系,孩子开始没当回事,后来当我问他“这样摆着你感觉舒服吗?”孩子端详一会儿说:不太舒服。边说边摆放着不同的位置,嘴里振振有词的解释着,最后说应该这样(三角形)时说:应该这样,可我是这样(把自己摆在爸爸上面,嘴里叨咕:我就要管着他,我就看不上他)。下面分享从网上找到的受害者、迫害着和拯救者:

什么是“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

“受害者”就是感受到自己被别人伤害;

“迫害者”就是去祸害别人的人;

“拯救者”,往往是去拯救受害者的人。

这在心理学里看,它们是一个三角形的模式。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博士卡普曼在多年的心理研究中发现的。所有的心理游戏中都有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者这三个角色,而每一个人都在这三个不同的角色中不停地互换位置。

“迫害者”在伤害“受害者”,“受害者”他会去对抗“迫害者”甚至迫害“迫害者”而成为“迫害者”;

“受害者”在自觉力量不够时求救于“拯救者”;

而“拯救者”他会去拯救“受害者”,甚至于去迫害“迫害者”;

“迫害者”就变成了“受害者”,而再次激起迫害的动机;

“拯救者”就又变成了一个“受害者”,同时又可能就将自己变成一个“迫害者”!

所以,他们之间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

当一个人有了“受害者”思维后,他就认为,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不公平,自己永远是“受害者”中的一个,这样他要么会寻求“拯救者”,要么他会变成一个“迫害者”或者索取者,甚至于一个复仇者。

当一个“拯救者”去认同拯救“受害者”时,他不但拯救不了“受害者”,反而会加重“受害者”的受害情结。

甚至于“受害者”还会迁怒于“拯救者”,觉得为什么“迫害者”和“拯救者”都强大,只有自己是弱者?!

所以,他们有时候还会偷偷去伤害“迫害者”和“拯救者”!因为他们无法面对自己做为“受害者”的那种自卑和罪恶感!

当他们去伤害“迫害者”的时候,他也变成了“迫害者”;

当他去伤害“拯救者”的时候,他就变成了一个罪恶的、内疚的“背叛者”!

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是这样的纠缠不清,没有任何的利益!

这个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实在是太普遍了!几乎每个人都有!如果一个事件中,你认同任何一方,那你也是这样!

举个简单的例子。

夫妻两个和小孩,比如爸爸感觉孩子不听话而打骂小孩,妈妈如果有“受害者”情结,就会认为爸爸就是“迫害者”,小孩是“受害者”,然后过来保护“小孩”,充当“拯救者”,小孩会抓住“拯救者”妈妈而共同对抗“迫害者”爸爸,而爸爸觉得更生气,会变本加厉的打骂小孩,甚至迁怒于“拯救者”妈妈。而妈妈开始受害,孩子会变成“拯救者”来拯救妈妈。爸爸更气!...

这样的例子不仅家庭有,单位有,社会无处不在!

那怎么办呢?解决的方法就是: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事情负责,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要清楚所有的人生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你的“受害者”的思维造成了受害者的事实,“迫害者”的思维造成了迫害者的事实,“拯救者”的思维也造成了拯救者的事实。

而且因为迫害者的存在才有了“受害者”的存在,

有了“受害者”的存在也有了“拯救者”的存在,

而只有“拯救者”的存在也往往加剧了“受害者”的存在和“迫害者”更加变本加厉的迫害!

因为“迫害者”他往往不认为他是在迫害,因为他也曾经是“受害者”,甚至认为就是“受害者”迫害了他,他只是在寻求公平而已。

所以当“拯救者”来劝阻他的时候,他就会将“拯救者”视为障碍,视为“迫害者”,而一并加以迫害!

其实,这里面最大的陷阱是:不管你是“受害者”、“迫害者”或者“拯救者”,大家都认同了一个“事实”——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有人或自己在受害!都认为自己是不同程度的“受害者”,但是都害怕成为真正的“受害者”,于是假装成“受害者”去索取而成为真正的“迫害者”,或者做一个“拯救者”“牺牲”自己换取一点“价值感”!这样的人生,这样的社会怎么会好!

而“真相”是——每个人的一切,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跟别人无关!

所以,我们唯有对自己生命负起责任,认识到自己就是生命的创造者,只创造好的人生,创造对自己有益的人生。修好自己,不用去担心外界,因为正是你的担心吸引来外界的不好!只有当你的思维专注在修好你自己的时候,自然也会吸引好的外界来回应你。这就叫“花开自有蝴蝶来”!

祝愿大家都能够觉醒过来,关注自己如何看待外界的内心,看看自己的内心是不是在“受害者”模式里面,跳出“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的游戏怪圈,将自己的内心调频到自己想要的平和、喜悦、丰盛有爱的状态,创造自己的美好人生!

第70天读《焦点解决短程治疗100个关键点与技巧》

安全保护

本书作者们是在马尔堡家庭服务机构工作时开始了他们的焦点解决生涯。马尔堡家庭服务机构是一个专业的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诊所,其服务内容之一是为具有严重伤害风险的儿童的家庭提供评估和治疗。他们关于焦点解决的早期实践部分基于这项工作,显而易见,焦点解决的方法在促进安全上具有很大的作用,就像其他疗法的模式一样,焦点解决不能仅仅作为一项评估工具而使用。评估和治疗可能会相互产生作用。但是依旧需要将其视为各自独立的活动。

安德鲁•特尼尔在这个领域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提出了安全的迹象模式,这一模型目前在世界各地广泛用于安全保护服务之中,安全的迹象模式本质上提出了一个简单的网格,用以标记情境中的风险因素和安全因素,只有出现有利于安全的平衡状态,或者具有安全的可能性,是才能够开展治疗或者以改变为导向的会谈,此时,焦点具有很大的作用,关注来访者已经做了哪些有效行为(如你认为作为父母自己哪些部分做的不错?)从而增进合作和提高自信,当咨询师开始找出来访者潜在的能力时(如假如你明天早上醒来发现自己真的成为了你和社会服务机构所期望的父母,你首先注意到什么?)合作关系和自信会进一步提升。

在遏制家庭暴力方面,焦点也同样有效,通过聚焦于安全和如何促进安全,而无需暗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对家暴也负有责任,家暴的受害人能够对自身生活产生更多的掌控感。例如,约瑟芬所描述的明天是他重新获得了自尊,约瑟芬受到了孩子爸爸的攻击,左眼被划伤,因此,警察通知了社会服务机构,他面临着与新生儿分离的风险,在描述安全的未来的过程中,约瑟芬的声音越来越坚定,坐得更直,而且不再坚持认为是他自己带来所有这一切。

一开始在安全量尺上,她的分数是四,在充分关注她在这样危险的情境下已经做了哪些行动保护自身安全之后,当咨询师问她当处于五分时会有什么不同?约瑟芬说,她会拿回自己的钥匙,这会给她更多的掌控感,即使她知道前夫可以直接把门踢开。咨询师进一步探索更多的掌控感可以带来什么?约瑟芬表示会经常出门,我甚至不再去超市,并且重新联络朋友。这些获得安全的鲜而易见的方法,但是只有当来访者自己发现时,这些方法才是可行的。

否则,仅仅是另一位权威告诉她应该去做什么?当问到与朋友更多联系将如何影响自身安全时,约瑟芬想到跟当初介绍她和前夫认识的朋友一起去见她的前夫,他永远不会在她面前做任何事情。

经过九个月共七次会谈,约瑟芬再也没被打,她与前夫的关系依旧分分合合,但是方式有所不同,在最后一次咨询说再见的时候,她说:我有没有告诉过你?我有厌食症?咨询师说没有,她回应:但我现在不是了,所以为此我也要感谢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庭铁三角)中原焦点团队杨小杰坚持分享第484天2021-12-19约练挑战第7期第6周第9次共29次)